千年城关、红色淮川。淮川街道自古以来就是浏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薪火不息,在这片热土之上,留下了许多革命旧址,也镌刻了很多红色印记。
清明前夕,本报记者前往淮川街道境内的谭嗣同祠、黎家大屋、状元洲、浏阳文庙、浏阳革命烈士纪念塔、将军广场等地,聆听相关人员的倾情讲述,感受蕴藏深处的红色脉搏,重温这片热土的红色记忆。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志光陈郁琳
谭嗣同祠
刘人熙呈请政府褒奖修建
毛泽东曾专程前往拜谒
3月28日,晴。淮川街道才常路89号,一栋白色外墙的房子格外显眼。
这里就是谭嗣同祠,始建于1913年,原是砖木结构的二栋一亭祠宇式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谭嗣同纪念馆的讲解员刘琴对这里的一切熟稔于心。跟着刘琴的步伐,踏着青砖走进谭嗣同祠,这位浏阳革命先驱的生平往事再一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谭家原居江西,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迁居浏阳。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出生在北京懒眠胡同(今烂漫胡同)。1870年,举家迁入库堆胡同(今北半截胡同)浏阳会馆。1876年,北京白喉瘟疫肆虐。谭嗣同的母亲徐五缘、大哥、二姐先后死于疫病。谭嗣同也染上白喉,昏迷三日后才苏醒。这也是字“复生”的由来。1878年,13岁的谭嗣同跟随父亲首次回浏阳,给去世的母亲修墓,一家人居住在今北正南路的大夫第。此后谭嗣同多次回浏阳,并跟着欧阳中鹄、涂启先、刘人熙等研习学问。1883年5月,谭嗣同与李闰(长沙望城人)在武昌成婚。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谭嗣同忧心忡忡,奔走呼号,力倡维新,并写成哲学著作《仁学》。1895年,他与欧阳中鹄、唐才常、刘善涵等创办浏阳算学社(位于今浏阳一中奎文阁),这是湖南维新派建立的第一个科技团体,也是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学会;1897年,谭嗣同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协助熊希龄开办时务学堂;1898年3月,谭嗣同、熊希龄等出资筹办《湘报》,这是湖南第一份日报;1895年至1898年期间,谭嗣同还发起或参与创办浏阳金矿、小花石煤矿等实业……1898年,谭嗣同奉诏抵达北京,在北京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岁月。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维新变法宣告失败。9月28日,谭嗣同等六位维新志士血溅菜市口。谭嗣同在狱中留下了千古绝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牺牲后,其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激烈着无数的革命仁人志士。13年后,武昌起义的炮声葬送了腐朽的清朝。
刘琴介绍,专祠最早由谭嗣同的老师、时任湖南都督府民政司长刘人熙于1913年呈请民国政府,褒扬谭嗣同,并建一座纪念祠。浏阳县知事公署划出浏阳城西一块500多平方米的空地用于修建专祠,由浏阳谭氏家族自筹资金修建,专祠于1913年秋建成。据说当时为筹集资金,谭嗣同的夫人李闰还变卖了自己的首饰。祠内原存有谭嗣同牌位和遗像,以及时任民国政府司法总长梁启超书赠的“民国先觉”横匾和康有为的挽联“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
据《浏阳市革命斗争史》(1921—1949)记载:1917年冬,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第一次来浏阳,专程拜谒了谭嗣同烈士专祠,向守祠人了解了谭嗣同、唐才常等在家乡办算学馆、兴女学、扶贫农、开矿业的情况,感受民主革命先驱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伟大情怀和革命精神。
岁月更迭,时光流转。谭嗣同精神一直影响着湖湘子弟。今年3月10日,一场“谭嗣同与维新运动”主题读书会在浏阳举行,谭仲池、郑佳明、夏剑钦、周建刚、谭伯牛等著名湖湘学者分享了各自的感悟和心得。晚清史专家谭伯牛认为,谭嗣同深感当时中国“网罗重重”,由此提出“冲决网罗”,“他就是黑暗背景下的那一道亮光。”
“谭嗣同是‘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谭嗣同精神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谭嗣同纪念馆副馆长向甜甜介绍,谭嗣同祠作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2019年接待参观游客约25万人次,“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谭嗣同纪念馆将送讲座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继续传播好谭嗣同精神。”
黎家大屋
叶挺曾率军在此驻扎
浏阳解放时南下工作队也在这里办公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党的三大决定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由此加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步伐。国共合作也催生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发展,浏阳曾选派赵自选、彭士量、潘裕昆、焦达悌等数十人到黄埔军校学习。
1926年5月,北伐军以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北伐先锋,从广东肇庆进入湖南。7月24日,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第六军一部从醴陵进入浏阳,首先抵达金刚。途经大瑶市、枫林铺、牛石岭,进入浏阳县城。北伐军进入县城前,潘心元、罗席珍等率各界代表,出城迎接,当晚还在县城举办了隆重的联欢大会。
“东门黎,北门宋。”在清代,浏阳县城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65岁的黎氏后人黎茂雄介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梅花巷黎家大屋最多的时候有四五百间房子,自然也成为北伐军驻扎的首选之地。
北伐军在浏阳县城驻扎了半个月,纪律严明、从不乱拿群众东西,除了进行休整外,部队还开展了扩军工作,200多名浏阳青年应征入伍。林伯渠、叶挺还派出200多名指战员组成宣传队,到全县各地宣传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意义,促进工农运动的深入开展。
北伐军驻防浏阳,在一定程度上将浏阳农村大革命推向高潮。截至1926年9月,全县21个区均设有区农民协会,农民协会会员有30多万人。
北伐军指挥部的驻扎,对黎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黎茂雄翻阅了家谱,查阅了很多书籍后,发现当时很多黎姓年轻人都受到革命新思潮的影响,“很多家族子弟都走出去了,或求学,或参军,不少人牺牲在战场上。”
更重要的是,爱国报国的信念融入了家族的血脉。1949年7月,浏阳县城和平解放!随解放军进入浏阳的南下工作队,也驻扎在黎家大屋办公。1996年,梅花小区改造,黎家大屋被拆除,黎茂雄和家人搬到了严家冲。
如今,黎茂雄每每经过梅花小区,仍记得老屋的位置,依稀听到驻扎在此的部队号子声声……
状元洲
曾沾染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
如今静静地沉寂在浏阳河底
邵振维(1905—1927),浏阳首任女县长,被捕后受尽酷刑,双腿被压断,仍坚贞不屈,被敌人抬到浏阳南门外的状元洲杀害。
汤祥端(1873—1928),达浒区农民协会委员长,牺牲于浏阳状元洲。
王德文(1905—1933),中共湘鄂赣省委妇女部副部长,1933年被杀害于浏阳状元洲……
翻开《浏阳烈士英名录》,发现在大革命时期,很多烈士牺牲在浏阳状元洲。那么,状元洲在哪里?3月26日,77岁的浏阳作家张星波带着我们从谭嗣同祠出发,经才常路、新文路,走到浏阳河畔,在一尊三人弹唱的雕塑前站定,抬手指向浏阳河中央,“那里以前就是状元洲。”
作为一名老城关人,张星波对老浏阳城十分熟悉。在《打捞状元洲》一文中,他写道:浏阳河到了枯水期,从城东的洗药桥下,一直到城西的公路桥,浏阳河河床北面有一段蜿蜒伸展1公里长的沙洲,这就是中洲。“‘清浏八景’中的‘中洲风月’,就是这一块。”
中洲为何又叫状元洲呢?相传有一个读书人,苦读诗书,考取了举人。读书之余,经常站在中洲之上,眺望河对面天马山下的欧阳圭斋专祠,希望自己能中状元、夺魁首。后来,这个读书人过继给江西叔父,并以江西举人身份进京赶考,一举高中状元,但实际上还是从浏阳走出来的。于是,后来就有了“中洲过学前,浏阳出状元”的说法。
故事真伪已不可考,但状元洲的名字就流传下来了。1927年之后,“清风明月此长留”的状元洲却成为反动派的刑场,先后有1000余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此英勇就义。
汤祥端在就义前口撰挽联:“嫉恶如仇,几根硬骨横天下;舍生取义,一颗头颅落‘状元’。”英雄的浏阳人民没有因白色恐怖而屈服,掩埋好战友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再次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大潮中。1979年,大栗坪水电站闸坝建成,浏阳河城区水位抬升,状元洲便悄然沉寂在水底了。
3月的浏阳,阳光透过青翠的树叶洒在人行道上,恬静而温暖,几位老人或围坐下棋,或推着孙儿散步。望着河中央,心中涌起一句话:这盛世,如您所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