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上码字两年,他为老街坊“立传”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0-06-03 10:46:19
微浏阳
—分享—

38万字写的是“老街旧事”,反映的是浏阳乡村民俗风情

11版文化-1.jpg

刘婆、罗队长、邦癫子、炳初胡子……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而言,身边都生活着一些这样的特别街坊,让人唏嘘感慨却记忆犹新。从两年前开始,大围山人李建军便将这些小人物变成了自己笔下的主角,并于近日结集出版了38万字的《老街旧事》一书。

“书中文字记录的并不仅仅是他人生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还有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以及一个时代的宏观背景,或者说是一个社会的真实缩影。也因此,他的这部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具有文献史料参考价值和意义的。”浏阳籍著名辞赋家、作家、诗人李牧童如此评价。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张迪

专门写凡人旧事,他在手机上码字两年

“岁月长河里,有太多的人和事让我记忆深刻。刘婆、周老倌、金驼子等人物形象,捡尖栗、磨魔芋、搓凉粉等美好往事,并未随时光的流逝变得模糊,反而在我脑海中越发清晰,甚至越发高大……”

不是专业作家,写的都是一些土里土气的人和事。在亲朋好友与同事看来,李建军给了他们一个莫大的惊喜——年过半百的他不声不响出了一本书,而且还是一本别有风味的的散文集。

“没想到这些凡人旧事和通俗平实的文字还颇受欢迎。”对于自己这本新书在读者中的反响,李建军表示“挺意外的”。至于他的写作过程,却让人意外——全书的60多篇文章共计38万字,皆是在手机上完成。

2017年,因为家人生病,在医院陪护的李建军闲暇时间总会想起老家的人和事。这些人名不见经传,萦绕在心间却留下了鲜活的回忆。与家人聊着聊着,爱好文学的李建军便冒出了一个念头:“既然讲起来都这样有味,那么写出来也许有意思呢。”

看护病人没有写作环境,李建军便见缝插针,随时写几句;没有电脑,李建军便开始借助手机一点点码字。手机码字不容易,遇到长一点的文章,断断续续写几天是常有的事。原汁原味的乡村旧人旧事,土里土气的乡间俚语……刚开始,李建军还担心自己的文字上不了台面,没想到在微信公众号上一推出便大受欢迎。

两年时间里,李建军已经习惯了手机写作。为了写活这些乡村小人物,李建军还会找人拉家常,甚至会多方采访:“与其说是一种让人亲切的回忆,倒不如说是对家乡的一种热爱。这些人和事,我不写下来的话,慢慢就会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痴心不改,曾经最大的梦想是当记者

“说出来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我曾经的梦想便是当记者呢。”摩挲着手中的新书,对于文字,李建军有一种说不出的痴恋。对于自己为什么会写作出书,他表示这还得从自己年少时的梦想聊起。

1982年,李建军成了村里的一名民办老师。爱读书的他,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部分钱来订阅《新闻与写作》等杂志。看得多了,热情高涨的他也尝试着将学校以及周边的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情采写成稿件,尝试着投向乡政府、区公所以及浏阳的广播站。

“第一次拿到稿费是5毛钱,那个兴奋劲儿真的是一生都不会忘记。”稿件寄出去后,李建军便每天守着学校的大喇叭听广播。守了大半个月,突然听到了播音员在念自己写的新闻稿,李建军高兴得“飞起”。

投稿被采用,李建军感受到了莫大的鼓励,写作的兴趣与信心日渐浓厚。渐渐地,被采用的稿件越来越多,稿费单也越来越多。

很快,会写让李建军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秀才”,当地政府部门将他调过去从事文秘工作。恰在此时,一名广播站的工作人员在大围山指导工作,见李建军的写作兴趣浓厚,便从专业方面指点他如何发现线索,如何鉴定新闻价值及采写技巧等。也正是这次的机遇,李建军的写作水平提高飞快,稿件渐渐被《长沙晚报》等采用。

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建军顺利通过了一场招聘记者的考试。因为种种原因,他未能从原有的岗位辞职,当专职记者的心愿也就由此搁浅了。可这件事,并未打消他继续写稿投稿的积极性,而是一如既往地跋涉在写作的路上。为此,李建军笑言,之所以会有今日的新书出版,一切还得源于一个未能圆的记者梦。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