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嘴巴一张就“咔咔”响,吃饭担心下巴会脱臼

编辑:戴鹏 2019-08-26 10:33:22
微浏阳
—分享—
 
  烦人的“下巴病”原是患了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嘴巴总是张不大,有时张大了还能听到‘咔咔’的响声。”这大半年来,24岁的市民杨女士一直被一种“下巴病”困扰。近期,这些症状越来越严重,去医院检查后,杨女士才知道她是患上了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其实,和杨女士一样出现“下巴病”的人并不少。打哈欠或嘴巴张大时,耳前区的关节发出异响;咀嚼食物时,面部肌肉感到疼痛;张嘴时,活动受限……这些容易被忽略却时常困扰患者的症状,都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表现。
 
  如果市民发现自己有类似症状,应注意避免吃过硬食物、少嚼口香糖,打哈欠和唱歌时嘴巴不要张太大,如病情较严重的话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雅静
 
  嘴巴只能张一半
 
  吃饭时担心下巴会脱臼
 
  对很多人而言,吃饭时一口塞下一个鸡蛋似乎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对杨女士来说,却是个高难度动作。
 
  “从去年冬天开始,就发现自己吃东西时嘴巴有些不对劲了。”被“下巴病”困扰了大半年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去年冬天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嘴巴活动受限,嘴巴张开时只能张到一半大,还经常会发出异响。
 
  对一般人来说,把嘴巴张大时可以轻松放进三根手指,而杨女士嘴巴张大时,最多只能放进两根手指。
 
  “打哈欠时,我的嘴巴会发出‘咔咔’的响声,有时会有轻微的胀痛感。”杨女士说,每次吃饭时,如果有较大块的食物,她都得把这些食物弄成小块,或者是硬塞到嘴巴里,“如果餐桌上有排骨这种难咬的菜,我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
 
  “刚开始只是偶尔出现嘴巴张不大的症状,有时打个哈欠就好了,但是近来却越来越严重,每次听到‘咔咔’的响声,我都担心下巴会脱臼,吃个饭都不安心。”杨女士担忧地说。
 
  听起来,嘴巴张不大不是什么严重的病症,但在日常生活中却给杨女士带来了许多不便。
 
  最近,到医院检查后,杨女士才知道导致她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竟是面部的颞下颌关节出现了问题,她被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
 
  关节疼痛、弹响杂音、张口受限
 
  当心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颞下颌关节在面部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呢?
 
  据了解,颞下颌关节又称“颞颌关节”或“下颌关节”,是颌面部唯一的左右双侧联动关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多方向的活动性。在肌肉作用下产生与咀嚼、吞咽、语言及表情等有关的活动。
 
  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于青壮年,尤其是20-30岁的人群患病率最高,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弹响杂音和张口受限等三个特征。此外,还可伴有颞部疼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颞下颌关节的异常呢?目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这类患者大多有局部创伤史,如受到外力撞击(如摔倒、车祸等)、突咬硬物、张口过大(如打呵欠)等急性创伤,有可能会引起关节弹响;经常咀嚼硬食、夜间磨牙以及单侧咀嚼习惯等可能会引起关节挫伤或劳损,造成咀嚼肌群功能失调,诱发此病。
 
  咬合紊乱也是导致该病发生或加重的原因之一,比如磨牙、牙尖过高、牙齿过度磨损、不良的假牙、颌间距离过小等,破坏关节内部结构间功能的平衡,促使关节发生弹响;此外,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还和精神因素有关,情绪急躁、精神紧张、容易激动等精神因素可引发或者使病情加重。而系统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是该病的诱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很多患者将该病疼痛的症状误认为是牙痛或三叉神经痛,又加上疼痛不是很剧烈,常常被患者忽视,从而耽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
 
  如市民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口腔科进行相关检查,采取对症治疗措施。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大多数的患者属关节功能失调,一般情况下预后良好,只有极少数病例可能会发生器质性改变。
 
  健康贴士
 
  预防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需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
 
  有些口腔症状看似不起眼,但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便是如此,而预防此类疾病,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是关键。
 
  如市民有口腔疾病,一定要及时治疗,如埋伏牙、正畸牙、智齿等;要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需注意不要张大口吃坚硬的食物,吃东西时不要经常单侧咀嚼;应避免过多嚼口香糖、咬手指甲、咬牙、磨牙等动作;打哈欠的时候可以用舌头抵住上颚,避免大张口;在生活上要调整心态,注意休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虽然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有一定的自愈倾向,但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如疼痛明显、张口受限,而且经常出现响声,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很可能会发展成张不开口,严重影响生活,这类患者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健康教育预告
 
  天干物燥该如何正确“养肺”?
 
  立秋之后,虽然温度没有马上降下来,但是空气逐渐变得干燥。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喜润、恶燥,这个时节很容易造成肺的损伤。
 
  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特别是老年人如果因秋燥伤肺,冬天就容易导致顽固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哮喘等肺系疾患的复发或加重。
 
  因此,秋季需格外注意“养肺”。而我们该如何对肺部进行正确的保养?其中有哪些注意事项?8月28日,本报将推出健康知识科普报道,教大家如何正确“养肺”。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