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氮肥厂、大米乡村田园风光……
浏阳河流域之美,他用画笔记录
“爱这条闻名遐迩、波光粼粼的浏阳河;爱这片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新村田园;爱午后清凉爽爽、让人陶醉的沿河树荫;也爱乡间朝暮时分的一抹轻云,还有西湖山的篱笆、雀鸟和温暖的日光……手中的这块画板、这支画笔,让我明白如何去爱这个喧嚣而浪漫有趣的故乡。”
“我手画我心,最爱画的还是浏阳。”近日,浏阳画家李卫以一幅《岁月·留痕》获得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迎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湖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而在李卫30余年的绘画生涯中,有九成以上的作品都是以浏阳河流域的风光作为题材的。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他的梦想
一生与画笔打交道
“又一次带着画箱画布到市郊写生,面对清新、和谐的景色,随迎面吹过的缕缕微风,来到一个诗意般的田园世界。有点露气,却并不荒茫。即使透着些沧桑的味儿,也是天地万物丛生的一种感慨,对自然物象和生命的一种尊重。在这样一个安谧、恬静的世界里,依然强烈地感觉到内心有一种火焰般的情感在燃烧,阵阵地跃过我的心灵……”
教书育人,写生画画。这样平静的生活,李卫已经过了30多年。可在内心里,他却是一个热烈的人,写生回来总不忘随手记录一点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间的张力,便能看到他关于画画的梦想一直是那么的炽热——
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读高中的李卫认识了同学的哥哥,一名在湖南师大美术系念书的高材生。攀谈中,从未画过画的李卫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我也可以报考美术系吗?”猛不丁,李卫冒出一个问题来。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李卫独自一人跑到了长沙,报名读了湖南师大美术系的预科班,从零基础开始学画画。于他,这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虽苦犹乐。
“有梦想在,就会无所畏惧。”考大学时,李卫意外落榜了。然而,他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去新疆呆两年。面对着周围人的不理解,他是如此解释的:“第一,那里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可以安心写生画画;第二,新疆的风景独特,也许可以找到更好的素材。”
“自此,就下决心一生都要与画笔打交道了。”1988年,李卫如愿考上了美术系。大学犹如一扇神奇的门,将他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梦想空间。大学毕业后,多地辗转的李卫自始至终没有离开与美术相关的工作。
“怀着自己的理想情怀和信念,我将起点一遍遍重画。”一块画板,一支笔,一盘颜料,穿梭于生活之中,李卫将这种微妙的转变与互换全部变成了画里的灵魂。在他看来,每次画画就像游走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以独特的语言图形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散步。而今,除了自己画,李卫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他的题材
九成来自浏阳河流域
裸露的红色砖墙,残缺的栏杆,某个窗户破损的玻璃则像一只只眼睛眺望着远去的主人……李卫工作室的这几幅油画,很快能将欣赏的人带入到那干劲十足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栋栋红砖老房子,有年代感更有一种不说清道不明的温暖记忆在其中。
“这就是我最近的作品,《岁月·留痕》系列,目前已经画了三幅。”指着画,李卫介绍道,这三幅画的题材分别取自于浏阳的老氮肥厂和老大米厂。而面对这样的风景,站在画板前的人容易被那沧桑感所打动——那不仅代表着一种温暖的记忆,更代表着这里曾经有着热腾腾的生活气息。
《静静的浏阳河》《道吾村口》《城东新村》……在李卫的工作室,墙上挂的、地上摆的、画架上还未完成的,欣赏完这些画作就像在浏阳的各个标志性地点转了一圈。每幅画中不仅是你我熟悉的风景,而且沉淀着一份特别的诗意在其中——自然纷杂而趣意盈满,意象朴实但略觉酸涩。而那些消逝光阴的烙记,便这样通过画笔一点点呈现在眼前了。
“对于浏阳河流域的风景,我有一种特别的执念,一心想着将它们请进画布上。”从大学毕业回到浏阳开始,李卫便以“就地选材”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题材。而浏阳河流域的种种风景,便是他眼中最特别的美之所在,怎么都画不够。
一次次带着画箱画布写生,李卫对这条河有说不出的感动。在别人看来,浏阳河两岸习以为常的风景,在他看来却是差别大着呢:即使只是一棵树、一栋老房子,早上与傍晚不一样,秋天与春天不一样,天晴与下雨又各有意趣。
“大概有九成的绘画题材来自于浏阳河流域的风景,主要分为老建筑、故居与普通的风景三个系列。”从不经意的城市一角到广袤的乡村大地,李卫将浏阳河流域走了个遍。在他看来,这不仅是自己个性探究的追问,更是情真意切的流露方式。对于以后的计划,李卫表示希望能有意识地画一些系列题材,让更多人通过画作了解浏阳河流域的特别之美。
◎人物介绍
李卫:1968年生于浏阳,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国油画山水研究课题组成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油画学会会员,浏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厚土》《湿地》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湖南展区湖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作品《浏阳河畔》入选2000年湖南省小幅风景油画精品展;作品《婺源春色》入选2006年湖南省美协写生风景油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作品《山》入选2008年长沙市美术作品精品展等,另有多幅作品发表于《美术报》《美术大观》等。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