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罗来松指着自家的老房子说:“70年前,解放军战士曾在我家驻扎休息。”
7月16日,正值盛夏,烈日当头。驱车行驶在大瑶镇汇丰村天荷小区,绕过一座座山头,寻找70年前解放军在此留下的足迹,并未觉得酷暑难当。山坡上茂密的树木,遮挡住刺眼阳光,制造出了片片阴凉。
“70年前,山头还都是光秃秃的,解放军沿山路行进,击退了原本占领刘家岭山头的国民党军队。”在汇丰村82岁老人何升任的记忆里,1949年7月18日,解放军在此战斗时,也是同样的酷热天气。当时,冷水坡、黄鳝冲、雷神庙……枪炮声不断,战斗持续了大约8个小时。
70年前的硝烟已经远去。在汇丰村,当年许多战斗遗址,如今都建起了花炮厂房。油砂路覆盖在解放军曾经行经过的山路上,将一座座小山串联起来。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开敏许雅兰
国民党军队负隅顽抗
解放军激战8小时击溃敌军
据《中共浏阳地方史》记载,1949年7月18日晨,国民党夏威部企图阻止解放军进军浏阳,从醴陵调遣兵力向浏阳守敌增援。
“当时部分国民党军队驻扎在不远处的刘家岭山头。”汇丰村83岁老人罗来松对此记得很清楚。解放军进军大瑶之前,他曾在国民党军队的逼迫下,爬上刘家岭山头给国民党军队送茶水。
山头烈日暴晒,国民党军队为了寻找阴凉,躲避在村民自制的晒簟之下。“我问你,解放军离这里还有多远?”国民党军队企图从罗来松口里得到解放军行军情况,罗来松并不知道,只含糊地回了句:“不远了。”
之后,罗来松确实知晓了解放军的行踪,“30多名解放军战士来到我家吃饭、休息,驻扎在我家。”
随着罗来松的指引,记者来到了他家的老房子,这是一间两层土砖房。罗来松说,解放军驻扎下来后,向他们买菜,在家里做饭,晚上席地而睡,还叮嘱罗来松和其家人“千万别怕”。
7月18日,国民党援军赶至,与解放军开展了一场正面战斗。冷水坡、黄鳝冲、雷神庙……村里一个个山坡相连的平地上,都传来枪炮声。距此300米远的李家湾,也迎来战斗。《中共浏阳地方史》记载,8时许,夏威部经金刚、大瑶抵枫林铺,钻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五师陈伯钧部设置的“布袋”。至下午4时许,阻击获得全胜。
“获胜后,解放军在罗家坳小学开会。”据罗来松讲述,强调“不准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后,解放军兵分两路,一路进入浏阳城区,一路追击溃逃敌军挺进了醴陵。
乘改革开放东风发展不断提速
三大产业共同繁荣
70年后的今天,汇丰村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繁荣的村庄。319国道、大文公路贯穿其中,长萍高速互通从此经过,106国道与村庄并排而行,30余公里长的油砂路串联起当年燃烧过战火的小山。
雷神庙所在的山头,还遗留着硕大的炮坑,记录着当年的激烈战斗。但两军交战过的冷水坡和刘家岭,现今已建成了瑶金、佳辉两个花炮厂。如今,烟火不仅带来绚烂之景,更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增收的途径。
“汇丰处于大瑶镇的新城区,地处全国最大的花炮原材料集散交易中心。”谈及汇丰村的花炮产业发展,村党总支书记陈仕华满脸自豪。上世纪80年代,汇丰村开始大力发展花炮产业,现在,花炮是汇丰的支柱产业,也是富民产业,300多户经营户依靠花炮及原材料增收。
花炮产业成为汇丰村第二产业的招牌,该村的一、三产业也在近年来实现稳健发展。
“山地多、农田少的地貌环境一直以来制约了汇丰村农业发展。”陈仕华介绍,为了改变这种劣势,近年来,汇丰村开始探索土地流转带动农民增收的模式,并初见成效。现有的丰悦土地合作社通过流转村级土地1500亩,不仅种植了葡萄、猕猴桃,还养殖了黑斑蛙、小龙虾、基围虾等,村民通过合作分红从中受益。村上还成立了现代农业公司和种植基地6家,特色品种种植面积扩大至2000亩。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瑶镇引入6家房地产企业落户汇丰村,将全村的第三产业推上新高度。此外,通程商业广场等商业中心的建成更是带动了餐饮业、娱乐业的发展。目前,汇丰村从事商贸旅游服务业的村民达到200余户。2018年,汇丰村还启动“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活动,党员干部带头、爱心人士积极参与认领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和边缘贫困户作为帮扶对象,为困难家庭送上温暖。到今年,已有116名爱心人士结对帮扶了105个困难家庭。
特写
村民埋葬牺牲的解放军战士
有人坚持扫墓41年
在汇丰村的这场战斗中,解放军大获全胜。然而,解放军战士张竹安却在此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当年,当地村民怀着悲痛的心情,将他安葬在汇丰村皮家冲的一处山坡下。
除了名字,当地村民不知道张竹安的其他身份信息,便没有立碑,只用红土垒成土堆,并时常祭拜以表哀悼与怀念。
因为居住在皮家冲,从1978年开始,汇丰村村民黄华昌主动接过了扫墓的任务,并且一干就是41年。逢年过节,黄华昌都会前来祭拜。
“他付出了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值得我们为他祭扫。”对于父亲黄华昌的自发祭扫,其子黄先道表示十分理解,这源于在口口相传的往事中,解放军在当地村民心里牢牢树立了伟大、正义、爱民的形象。
“吃饭坚决要给钱,村民不收他们就悄悄地给。”汇丰村村民马贤水年轻时常听起父亲讲述解放军留在家里吃晚饭的故事。1949年7月的一天,解放军还未行至枫林铺(今大瑶镇枫林村),傍晚来到马贤水家歇脚。在田地里,解放军摘了5个南瓜做菜,并拿出5块银元递给马贤水父亲。
马贤水父亲不愿收钱,解放军吃过晚饭便离开了。晚上,马贤水父亲去到南瓜地里,看到了几块明晃晃的银元——原来,解放军在每个南瓜藤蔓摘断之处,都放置了1块银元。马贤水父亲收起银元,感动不已。
“解放军纪律真是严明,因为我爷爷不收钱,他们竟然放下草鞋和南瓜走了。”家住大瑶镇南山村的村民欧雪梅也曾在年轻时听奶奶讲过解放军的故事。当时,解放军途经欧雪梅爷爷家,想买地里的南瓜和灶上的一双草鞋。欧雪梅爷爷执意不肯收钱,解放军便放下草鞋和南瓜离开了。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