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芳
近日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7月16日《北京青年报》)
医学上有“黄金5分钟”的说法,指病人出现呼吸衰竭或心脏骤停后,通过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可能挽回生命,一旦过了这几分钟,将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可见,在“紧要关头”实施“紧急急救”是多么的重要。
但事实上,很多人却对急救知识一无所知。很多时候,遇上他人需要急救之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因得不到及时的急救而逝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遗憾。
据了解,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尚未开设急救知识课程,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相当低,急救培训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尽管有关培训已走进学校,但远未普及。可见,“急救知识从娃娃抓起”已是到了很有必要的时候了。
“急救知识从娃娃抓起”还需跟进“保障机制”。首先,要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有必要将“急救知识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分层实施,制定不同阶段的课程。其次,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将急救知识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或课程,鼓励引导一定比例的教师取得应急救护专业资质。
当然,我们的相关部门、各级医疗机构,也应积极承担起传授急救知识的重任,让尽可能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从而能让更多的生命延续在急救过程中。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