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解放军经过淳口时,曾行军田心桥跨过炉烟河。田心桥在上世纪60年代进行了重建。
1949年,渡江战役之后,全国解放之势如海上朝阳,大气磅礴。
当年7月,解放军137师从平江进入浏阳,在社港保兴村与国民党军进行了一场激战。当月,浏阳淳口,中共地下党中安支部书记罗湘在黄荆坪张家冲一口废石灰窑内召集会议,布置迎接解放军的任务。根据安排,地下党员朱立蒲打前站,到社港为解放军带路。罗湘组织游击队和群众200余人到社港花桥协助抬伤员,挑军械,担物资,赶往浏阳县城。
解放军没有放一枪一炮,匆匆经过淳口,直逼浏阳县城。但,战士们严守军纪不扰民的作风在当地村民间传颂了70年。
70年过去了,炉烟河静静流淌,油砂路四通八达。淳口镇延续了“军民鱼水情、党群一条心”的优良传统,在党的领导下打响“脱贫攻坚”这场人民战争,为老百姓谋福祉,为红土地增光彩。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继斌刘志光张迪
70年前的一天清晨
村民看见解放军战士抱着枪睡在路边
2019年5月30日,淳口镇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黄荆坪村田间一片青绿。当年的石灰窑早已不见踪影,山坡上盖起了一栋栋楼房,罗湘当年在哪口窑开会,已无据可考了。88岁的肖家贵老人就住在山坡上,他回忆说,这里的石灰窑很大,很多人在这里做工,附近十里八乡都来这里担石灰。当年地下党员朱立蒲传回信息后,“中午时分,村民们烧好茶水,在路边摆好桌椅,请解放军战士喝茶。但是,战士们都没有进屋。”
炉烟村86岁的郑霞秀对当年发生的一幕记忆犹新。1949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即7月19日),郑霞秀和姑姑一大早从炉烟村去尚坪雷神庙祈福。走到黄荆坪村,天刚蒙蒙亮,只见路边躺着很多人,都是年轻战士,人挨着人,肩靠着肩,头枕着行军包,怀里抱着长枪,睡得很熟。路边就是村民的家,“但是他们都没有进屋,全部躺在路边。”早些年经历过抗日战争,郑霞秀对带枪的士兵又惊又怕,一时间不知道向前走,还是往回跑。
“不要怕,我们是解放军。”这时候,一位中年解放军战士走过来,和蔼地向她们打招呼。“当时也没有想太多,快步经过这段路。”等郑霞秀祈福回来,这些人已经离去,“听村民们说,往蕉溪方向走了。”
往蕉溪走,需要渡过炉烟河。横跨河面的田心桥大约15米长,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进行了重建。
站在新建的田心桥上,烈士后人王接班给记者比划着:解放军从社港花桥,经淳口谢家塅、西湖桥,来到黄荆坪,从田心桥过河,走大路去蕉溪,经石洞岭,再从蕉溪古道,翻越蕉溪岭进入浏阳县城,还有一支小分队从黄荆坪,经炉烟村,再走蕉溪古道进城,“在淳口境内,行军很顺利,没有放一枪一炮。”
在王接班看来,炉烟流淌着红色的血液。翻开重新整理的族谱,他自豪地告诉我们,在革命年代,他们一家出了4名烈士。上个世纪20年代,浏北游击队曾在此征战,“炉烟以前是浏北地区避开白军占领区进入浏东和县城的必经之路,从这里向北可以到向坪、社港,向东可以到关口杨溪皂。”
抗争带来了巨大的牺牲。《淳口镇志》记载,炉烟籍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5人,“没有核实信息的,估计还有400多人。”
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战
脱贫户带领乡亲们一起追梦
转眼间,已经过去70年。这期间,改变了许多,曾经的兵马要道渐渐被人遗忘,新修的高速公路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这期间,延续不变的,是那“军民鱼水情,党群一条心”的作风。
炉烟村地处连云山脉蕉溪岭腹地,因为交通不便,缺乏产业支撑,2014年被列为湖南省定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346人。
浏阳市税务局驻炉烟村第一书记梁丰今年“接棒”进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对全村91户贫困户进行了全面走访,及时掌握了贫困户所有信息。
目前,村上产业扶贫资金已经落实到位,教育助学46户59人,确保了贫困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完善落实了危房改造、医疗救助、签约家庭医生、小额贴息贷款等一系列扶贫政策……
炉烟村中心组村民郑岳利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几年前,郑岳利的父亲罹患肝硬化,因病致贫的家庭现状,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看到这种情况,炉烟村党支部书记汪良清多次上门开导,于2016年将郑岳利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其制定了脱贫计划。
考虑到郑岳利需要照顾家人,此前又有养殖黑山羊的经验,扶贫工作队帮他办理了精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建起了牛栏、羊舍,购买了小牛和种羊。从事养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天都要外出放养、准备饲料、清理粪便,遇到母羊生崽要彻夜蹲守。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郑岳利的黑山羊存栏达100多只。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郑岳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实现了脱贫。心怀感恩的郑岳利牵头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50多名贫困户入社,他希望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带领乡亲们一起追梦。
截至目前,炉烟村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有83户实现脱贫。“就像70年前的解放战争一样,精准脱贫攻坚战也是一场人民战争。”淳口镇相关负责人说,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不能松气、歇脚、懈怠,接下来要继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出现返贫现象。
对于未来发展,炉烟支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从有机蔬菜种植和近郊乡村游做文章。“我们准备依托红色资源,修建一座烈士纪念塔,继续弘扬红色文化。”汪良清介绍。
亲历者说
“一毛钱”缝米袋
口述人:郑霞秀,86岁,女,淳口镇炉烟村人。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四日(7月19日)大约下午两点,有几名解放军战士到了我们村。我妈妈(王菊英)、大嫂与二哥在家碾米。战士们用圆圆的袋子装米,装好要求称重,每袋五斤,三个人每人一袋。
其中,有一人的袋子破了,妈妈连忙找出针线帮他缝,他要自己缝。妈妈说:“这个针线活,我们女人比你会,让我帮你缝好些。”缝好后,那名战士要给钱,我妈妈不要,说:“只给你缝了几针,要什么钱咯。”那名战士说“我们有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然后,硬塞了一毛钱。
装好米后,他们准备付钱。妈妈推辞不肯要,说:“千里不带柴,万里不带水,你们是为穷人翻身,怎么能要你们的钱?”但是,三名战士走的时候,还是都把钱放在桌子上,匆匆跑步走了。
后来,又有一批人经过村子,有人在墙上用石灰水写了大字:“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晚上,还有战士教我们唱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