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村公路修通后,方便了两村村民的来往交流。记者周婷
耗时三年,村民自发修出一条联村路
交通改善,偏僻山冲引来一家新工厂
6月9日,龙伏镇泮春村虾家组联村公路竣工仪式现场,村民们聚集在新修通的5米宽水泥路旁,看着道路与两岸青山农田融为一体,看着两辆汽车交汇驶过,掌声不约而同地响起,喜悦写在每个人脸上。
浏阳多山,山冲自然也就多了。山冲深处,通常是交通的“死角”和投资的“盲点”。在龙伏镇泮春村与社港镇淮洲村交界处的两个山冲,却因一条长1500米、宽5米的水泥路联通起来,方便了两村村民的来往交流,也激活了当地投资的一池春水。
“大山里修出一条联村路,离不开林奇珍父子俩的带头,更是两个村组村民齐心协力的成果。”泮春村村委会主任周玲说。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婷
父子首倡修联村公路,村民放下农活齐上阵
修路,从三年前就开始了。2016年,家住淮洲村罗沅组的61岁村民林奇珍,与儿子林燕亮有过一次特殊的交流。
“如果能修一条路与山冲那边的泮春村虾家组贯通,去泮春集镇就只要10多分钟了,去浏阳也能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林奇珍说,由于位于山冲深处,从淮洲村罗沅组去一趟浏阳要两个多小时,从家里骑摩托车到社港集镇就得40分钟,村民出去买东西、看病、上学都不方便,加上缺乏经济支撑,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多数是老人和儿童,“我们一直在外面发展,应该为家乡做点事,如果能帮组上修通这条路就好了。”
林奇珍的话引发林燕亮深思,他下定决心,要做好父亲布置的这个任务。林燕亮当即找到组上热心人士寻健新、林兴旺、林喜春等人,将想法说出后,大家一拍即合。
“现在的路宽的宽,窄的窄,要修就都整成5米宽,保证可以会车。”“关键是要保证质量,石头、水泥等各种材料要用顶好的。”“咱们争取自己想办法把资金给解决了,别让其他村民掏腰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敲定方案,并成立了临时路委会。挨家挨户走访征求意见,勘察地形做好修路记号,大家分工合作,全身心投入到修路中。
“夏天太热,很多村民自己地里的活都是等下午三四点再去做,修路却经常是吃完中饭就出门。”说起大家的齐心,林燕亮满是感动。
林燕亮说,道路硬化前期,正是太阳最烈时,大家被晒得手臂脱皮,晚上回到家,衣服都湿透了,“有次挖机忙不过来,五六个人便带着锄头来帮忙,从早上6点多一直忙到晚上7点多,说话的功夫都没有。”
联村公路还在修,就有工厂落户偏僻山冲
对于这条联村公路另一端的泮春村虾家组来说,村民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虾家组四面环山,过去只有一条主道通向泮春集镇,此外还有一条田间小道通向淮洲村罗沅组。闭塞的地形,同样限制了经济发展。
“以前我们冲里有个花炮厂,大伙还能就近找点事做,可自从去年厂子关闭后,我只好去20公里外的厂子做事。”虾家组村民周建良说。
三年前,看着淮洲村罗沅组为修路忙得热火朝天,虾家组村民周宏建也领着其他村民开始修路,与罗沅组一起协力打通联村道路。
令周宏建没想到的是,随着泮春村与淮洲村联村公路的修建,这个偏僻山冲即将有一座工厂拔地而起,众人眼里的“死角”即将被盘活,迸发新生机。
记者在虾家组看到,这里有一方山角已经被挖平,一台大型灌浆机正准备前期作业。“预计投资100万元,将建设一个展板厂,现在已经完成了林业、国土等审批程序。”工厂投资人周宏亮介绍,工厂将于明年建成,主要生产用于广告展览和陈列的展板,预计可以吸收20人至40人就业。
周宏亮坦言,他也是当地人,在外创业多年后计划回乡投资,正当他为虾家组交通上的劣势纠结时,组上将打通联村公路的想法传到了他这里,他当即决定将工厂建于此处,“这样就能帮乡邻在家门口就业。”
得知将会有工厂进驻,众人对于修路也更积极了,除了青壮年,不少妇女也扛上锄头自发组织去帮忙,“那阵子村里比过年都热闹,有的帮着筛沙,上了岁数的人就负责端茶倒水。”周宏建说,村民只要在家,几乎都出来帮忙修路。
在两个村组村民三年的努力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6月初,全长1500米的联村公路终于贯通。
特写
好乡风让村民干事更齐心
都说修路难,由于涉及资金筹集、农田占用等问题,起初,林燕亮等人也遭遇指责和误解。2016年冬天,他们正忙着配合挖机整理地形时,组上一名老人怒气冲冲地打来电话,扬言马上过来阻工。大伙吓了一跳,连忙派出代表去做工作,林燕亮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可赶到老人家里时,老人却一派和气,仿若变了个人,甚至还端上几盘干果赔起了不是,在大伙儿有些诧异的眼神中,老人诚恳地说道,“原先是我没考虑周全,孩子们听说我想阻工后,都赶回家劝我,说咱们不能只考虑自己,修路是造福后代的事,我们自己没出力,对于你们的热心一定要多支持。”
对此,周宏建也表示,相比早些年,如今不管是村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做公益,大家都更热心也更齐心,斤斤计较少了,积极奉献多了,宽厚包容也多了,村组也因此更欣欣向荣,越来越好。
变化
过去交通“死角”将成两村交汇处
泮春村虾家组水泥路通车以后,同村的端平组小组长周长春也有了新期待。端平组有10余户村民的近50亩稻田分布在此山冲里,而联通组上与该山冲的1.2公里长的山间小道只能过自行车,收割机等农田机械无法直接进入,“走大路来回要绕半个小时,所以以前种这里的地,只能靠肩挑手扛,村民们普遍积极性不高,这片地也面临着抛荒的可能。”
看到虾家组宽敞的水泥路就修在农田旁,周长春和组上村民修路的决心越来越大,“我们准备把这1.2公里的路修起来,与虾家组他们刚修好的公路连接起来,现在已经初步完成了路面平整,资金到位后就能进行硬化。”
看着翠绿的田野,周长春的话语中满是希望,“等这条新水泥路一修通,不仅大家种地更方便了,这个‘死角’也成了‘枢纽’,毕竟它今后就联通着两个乡镇三个村组呢!”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