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行动,一起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为改善生活环境不断努力,这是我们刻不容缓要做的。
董怀国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6月3日新华社报道)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如今随着经济社会持续不断的快速发展,城市垃圾的处理越来越成为让人头痛的难题。小区垃圾桶一大早就被扔得满满当当,环卫车辆一趟趟往外运,而反复论证、多方协调好不容易选好的填埋场“满仓”警报几乎要成为环卫部门的“心腹大患”……不容置疑的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的话,在不远的将来,垃圾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极大地削弱发展的质量、降低民众的幸福指数。
面对越来越多的垃圾,越来越突出的垃圾处理难题,当前,全世界都把“源头严格减量,后续科学消解”作为了垃圾处理的方向。我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也在进行着积极的努力。早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专门组织研究了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现在,总书记对推进垃圾分类又作出重要指示,表明了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近年来,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实现垃圾源头减量,个中成效是看得见的。但也要承认,这项工作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一是垃圾总量大。城市垃圾不断增加的同时,乡村垃圾又随着环境综合整治源源不断地集中过来;二是分类标准模糊。目前“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区别,并不能起到科学分类的效果,期待由更细致的分类来替代;三是分类环节多。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都必须配合好,符合分类的要求,目前这个工作量还比较大;四是分类认识不够。大家习惯了在家门口随手丢垃圾,要完全做到精心分类,定点投放,还需假以时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推行垃圾分类,还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垃圾总量减少之后的最终消解工作,还得靠科学,靠技术。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了对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探索,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以瑞典为例,当我们在发愁垃圾太多时,瑞典却担心国内的垃圾不够用,每年几乎都要从世界范围内进口约80万吨的垃圾。其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产生的电能供25万户家庭用,千家万户使用的热水、暖气和电,都要归功于垃圾处理站。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在此起步较晚,但是向先进国家学习来的经验,迅速为我所用,已经摸索出了合乎绿色、健康、环保要求的垃圾焚烧发电整体经验,并在经营中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线城市学西方,其他城市学一线,严格质疑,科学求证,这应当是我们在面对垃圾焚烧发电等新技术时的态度。
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是停留在抱怨垃圾太多,而是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行动,一起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为改善生活环境不断努力,这是我们刻不容缓要做的。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