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6个考点张贴对联,为高考加油

编辑:戴鹏 2018-06-05 10:36:33
微浏阳
—分享—
 
  笔墨里都是殷切期待与祝福
 
  浏阳日报讯(记者周婷)从2004年省教育考试院考务细则提倡“每个考点大门都要张贴对联”开始,每年高考前,各大考点都会在校门口张贴对联,这已经成为了一项高考传统。昨日,浏阳的6个高考考点都已经挂上对联为高考加油,字句中、笔墨里都是对高考学子的殷切期待与祝福。
 
  每年的高考考点对联,撰写者都煞费苦心。针对今年考点对联所蕴含的意蕴和表达的精神,记者特邀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浏阳市诗词学会会长赖明汉,对我市考点张贴的对联进行了专业分析和解读。他表示:“每年高考都有一些喜闻乐见的对联,它以通俗易懂的词句,朴实无华的内容挂在高考考点,体现中华文化的特色,鼓舞学生的高考热情。”
 
  “运笔凌云处;开科试玉时。”这是今年浏阳一中考点的对联,撰写人是该校语文老师罗世良。从2012年至今,他已经连续七年为学校创作高考对联。罗世良说,虽然高考对联只有短短十余字,但要出彩并非易事。
 
  每次创作高考对联时,罗世良通常会花上两天时间构思对联写什么。“必须切事、切人、切景,与高考挂上钩。”罗世良说,有时候灵感在一刹那出现,几分钟可以成稿,但他还会再反复进行修改打磨。不过他却乐在其中,“能把自己对时代的认知、教育的理念,以及对学生的鼓励融入对联,我觉得很有意义。”
 
  罗世良介绍,较之以往,今年浏阳一中的高考对联,除了进一步体现浏阳的地理及人文特色,还着重突出喜庆、豪迈的特点,“想给考生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缓解紧张,增强自信。”
 
  除了浏阳一中,其他考点的高考对联也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今年浏阳高考对联体现了从容镇定的智慧、雄心壮志的愿望、充满希望的未来。各具特色,不乏佳联好句。”赖明汉说,楹联这种特有的传统文化载体,既与高考这项文教大事相契合,也能体现出考场所在学校的文化底蕴,“希望趁诗联进校园这个大好机会,老师、学生共同学习诗联写作知识,也希望考生们能在对联的鼓励下取得好成绩。”
 
  浏阳一中
 
  运笔凌云处
 
  开科试玉时
 
  解读:全联意为考生经过多年的
 
  学习和磨炼,将通过高考这几天的选拔考试,考验自己是不是真玉,是不是人才,从而实现凌云壮志。
 
  点评:此联内容贴近,对仗工整。勉励考生从运笔就要有崇高志向,在高考时就可以验证自已所学的知识,独具特色。“试玉”出自白居易《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用典切题,适合高考对联。
 
  浏阳田中
 
  捧雄心,展雄才,万缕烟霞铺考卷
 
  怀师德,遵师训,十分沉稳试锋芒
 
  解读:寓意莘莘学子怀抱雄心壮志,在考卷上挥洒才情,书写锦绣华章;感怀师德,遵循恩师教导,沉着冷静,在考场上剑展青锋,以期金榜题名。
 
  点评:此联充满雄心壮志,不忘师德师训。且“万缕烟霞铺考卷”有考场气势,“十分沉稳试锋芒”体现学生沉稳应对,整联流畅,对仗工整。联中多点希望之语会更好一些。另“考卷”对“锋芒”稍微略宽。
 
  一中艺校
 
  紫气东来依百年学府得心应手登龙榜
 
  翠微北拱承千载人文泼墨挥毫竞栋梁
 
  解读:上联意为,考生将依靠和借助一中百年学府和吉祥的征兆,在高考场上得心应手;下联意为,道吾山从北面将一中拱于怀抱之中,考生将承湖湘千年文脉在考场上大胆地挥毫泼墨,从而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点评:此联联语顺畅,突出了百年学府文化自信,学生应对高考得心应手,必登榜首。特别是“泼墨挥毫”一语本指书法、绘画,用在艺校考点恰如其分。龙榜是旧时的用法,栋梁是并立结构词语,对龙榜欠工整,作借对亦可。
 
  浏阳三中
 
  桂枝擢俊秀
 
  椽笔绘承平
 
  解读:此联为五字校门联,上联言高考为国抡才,考生多年砥砺定当脱颖而出,蟾宫折桂;下联言考生妙笔生花,描绘锦绣前程,讴歌太平盛世,高考梦和中国梦相得益彰。
 
  点评:此联对仗虽工,用典可斟。联意为“桂枝能够选拔俊秀,椽笔定能绘出承平”,上联很好,惜“擢”字古读入声,按古声属三仄尾,诗联之大忌。下联“承平”一典出自《汉书·食货志上》,承平即“太平”之意,对于高考学生来说,个人认为言之过早一点,应多用鼓励之语。
 
  浏阳五中
 
  拿云事业依浏水
 
  折桂文章看楚材
 
  解读:上联指浏阳五中依傍于毓秀钟灵之浏水,得天独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下联指学生考场上信心百倍,才华横溢,挥毫书写锦绣篇章。
 
  点评:联语立意较好,文笔流畅。从李贺《致酒行》中的“少年心事当拿云”入手,点出浏阳河畔的青年才俊志向高远。下联意指想要作好文章折桂夺冠,还得要看湖湘人才的才华,激励学生奋起直追。另“楚材”出自成语“楚材晋用”,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用典取材略宽。
 
  浏阳六中
 
  十载琢磨握瑾怀瑜方期玉试三日
 
  六军厉秣横枪跃马自信雄争一招
 
  解读:本联以“十载琢磨”比喻学生十二年来像玉工磨砻的好玉一样,在老师、家长的教育关心下修养了品德,提升了才能。今朝考生们自信满满,期待高考试玉辨材,奉献于祖国,奉献于新时代。
 
  点评:此联有一定的气势,能鼓舞学生积极向上。联中“握瑾怀瑜”、“横枪跃马”等典故用得稍欠贴切。“厉秣”可能作者是引自“厉兵秣马”成语,个人认为成语不能随便缩写。“玉试三日;雄争一招”中的“试”、“争”两字平仄错位。(点评专家: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浏阳市诗词学会会长赖明汉)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