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怀国
B站UP主@衣戈猜想在7月25日发布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爆火,也让片中66岁的“二舅”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一个个真相被披露而来的,该视频文案被指多处失实,也让“二舅”热陷入极大的争议之中。
“二舅”这人是有的,确实也做得一手好木匠活,为人非常热心,愿意给人帮忙,在当地的口碑很不错。我想,对这样的人,只要认真采写他的生活故事,挖掘他真实的闪光点,那么他以残疾之躯体现出的热情拥抱生活的美、乐于帮助他人的善,大概也足以感人了。
偏偏,当地人以及广大网友找出了文案多处失实的地方,最大的硬伤体现在“二舅”的致残不是因为医生给他打错针,而是因为患小儿麻痹症;“二舅”不是没有残疾证,而是在享受相关残疾待遇;“二舅”不是一个人赡养老人,而是同他几个姐妹一起赡养……
显然,站在传播的角度来看,作者文案中的这些错误都是无法被原谅的——当年的医生平白摊上了个医疗事故,当地的基层政府落了个不作为,而“二舅”的几个姐妹赡养老人的付出也被抹除了。哪一方对作者追究起来,理由都相当充分。这证明,不惜牺牲事件的真实性来强化“二舅”经历的困难,进而反衬他的善和美,其实就是画蛇添足,反受其乱。
现代社会,随着工具的越来越发达,信息传播也越来越多元,从而在传统媒体之外,又诞生了自媒体。我以为,既然还是称为“媒体”,那么自媒体当然还是要尊重新闻传播的最基本要求,首要的便是新闻的真实性。这是维持新闻活力与公信力的基本条件,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判断要素。
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讲述,在真实性上精准到分毫固然有些困难,但是像上文所列举的对“二舅”故事的讲述中出现的问题,直接造成对新闻当事人形象的错误评价,显然很不应该。实践已经证明,不对新闻的真实性保持高度尊重,文本越是出彩,推广越是卖力,道理越是深刻,受众的反感就越是强烈。何必呢?
早就有学者忧心忡忡地表示,“这是一个立场先于真相的时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下,表达立场比探求真相更轻松更简单。在不付出时间成本的情形下参与、乃至深度参与对公共事件的讨论,同时诱惑着自媒体人和其受众,双方共同制造了情绪亢奋而真相不足的社会新闻事件。
当今众多有着重大影响的新闻动不动就“反转”,证明新闻的真实性还是应该摆在传播的第一位,以先入为主、情绪渲染为典型代表的对真实性的背叛,应该被制止。因为这误导了舆论方向,浪费了社会资源,制造了新的混乱。柏拉图说:“失去了真,同时也失去了美。”我还想加上,“也失去了善”。
“二舅”确实是个好人,他的故事也是一个好故事。只是,自媒体时代,我们社会太需要叙事方式真实立场的回归。否则,那些善良和美好就表达不出来。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