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消息!订单“长”得比玉米快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9-06 09:55:57
微浏阳
—分享—

《一根爱心玉米的自白》后续

浏阳有爱,绵延不绝。本报9月2日06、07版以《一根爱心玉米的自白》为题(9月4日“微浏阳”推文《这是一根感人的玉米》)报道了葛家镇新宏村小俊宇一家的经历和汤继红老师等爱心人士卖玉米的故事,让不少市民和读者为之“燃”起来了——下单买玉米的,赞助小俊宇学杂费的,看望这一家人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温暖,再次在浏阳这座大爱之城里延续开来。

短短三天时间,共有3190根玉米被买走,另有1380根被预订。此外,爱心帮扶团队决定定期资助小俊宇至其高中毕业,第一批爱心款已经送达。对此,小俊宇的爷爷黄爱文委托本报向爱心人士表达全家人的谢意:“感谢素未谋面的你们,这份爱我们将铭记于心。”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热情

“爱心玉米”销售群的老群友“被迫迁群”

“汤老师您好,看了那个爱心玉米的故事后,我很感动,想订购一点玉米。”……从9月2日7点30分开始,汤继红的电话便一个接一个。电话那头的人,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想通过订购玉米的方式帮助小俊宇一家。

这份热情,远远地超过了汤继红的预计。9月2日一大早,汤继红刷牙洗脸都不得空,不断记录顾客预订玉米的信息。与此同时,汤继红早期为帮助小俊宇一家卖玉米而建的爱心群也不断有网友加入进来。

“请问您是汤老师吗?那个销售爱心玉米的微信群好像已经无法加入了……”8点30分,一个电话打进来,让汤继红一下“懵了”:原来,“爱心玉米”销售群的二维码登在《浏阳日报》上后,瞬间引来大量爱心市民加入。“当初想过会有人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入,但是没有想到会如此火爆。”

“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支持与配合。”由于微信对扫码进群有限制,为了保持报纸上公布的二维码持久有效,汤继红只能重新设置一个群,将老群友“搬迁”过去。消息一经发出,大家二话没说,纷纷表示理解,一个不少地加入了新群,本来还担心群友会流失的汤继红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两个爱心玉米销售群,加起来总共有300人左右,新增了100多位爱心市民。”汤继红说,这几年她卖出的3万根玉米里,大部分都是靠着这些善良的群友们的一次次接力。隔着手机屏幕,汤继红都能感受到那些陌生的善意,也更明白这根爱心玉米背后包含着的无穷力量。

给力

3天时间里,4500根玉米销售一空

“每多一个人伸出援手,就能多卖出一袋玉米,就能多帮助小俊宇家一点。”9月2日,看到报道后,家住君悦华府的网友“湘湘”第一时间将新闻截图发到了业主群中。几乎是一呼百应,在看到“湘湘”发布的消息后,许多业主纷纷以接龙的形式加入到买玉米的队伍中来。短短一个小时就生成了一份100袋玉米的订单,这让“湘湘”很是感叹:“心存善念的人还是很多。”

“想想小俊宇的家,真的觉得这一家人的故事好心酸也很温暖,这也是我组织邻居们买玉米的初衷。”和“湘湘”一样,市民谢国庆也第一时间在太悦城小区的业主群“兜售”起了玉米。当晚,便有58份订单生成。

“一根爱心玉米的故事,朴实无华的背后却是至真至情的人间大爱。从种玉米的黄爷爷一家到帮忙卖玉米的汤继红老师,再到背后以各种方式接力的爱心人士……让人感觉到了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爱。这座城市的爱,就藏在柴米油盐里,也浸润在了每个人的心间。别的不多说,我只能以组织同事一起买玉米来表达自己的感动!”潘邦飞是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老师,平时居住在长沙。在朋友圈看到一根爱心玉米的故事后,她直接组织单位的同事和亲友助力,一共预订了149袋玉米。

“我要两袋。”“给我来10根。”除了数位“大手笔”下单预订玉米的爱心人士外,更多的市民则是抱着“能帮一点算一点,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的善意在不停地下单。

“9月3日,半个小时就卖出了1590根玉米。9月5日,卖出了1600根玉米,另外还有预订的1380根未送达……”在汤继红接订单的同时,长沙农意兴产业扶贫专店的钟传辉和曾兵也没有闲着。除了同步整理订单外,二人连夜在线上门店设计了一个爱心玉米的专卖页面,顾客扫码下单即可自动生成订单。如此一来,汤继红的工作量就减少了很多。

看着页面上库存的数字迅速减少,钟传辉感觉“这些爱心订单生成的速度太快了”。对此,他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浏阳人太给力了,玉米成熟的速度完全赶不上下单的速度!”截至目前,今年黄爱文家的玉米还有三四次的采摘期,还剩下5000余根可供下单。

暖心

爱心帮扶团队将定期资助,黄爱文哽咽致谢

“看了‘爱心玉米’的报道,黄爱文一家人确实够艰难、够坚强、够乐观,为他们点赞……”9月2日,市民施立新找到记者,转了400元爱心款让代交给小俊宇,想“给孩子买点学习用品”。

“爱心团队的兄弟姐妹们,《浏阳日报》报道的这个爱心玉米的故事,这个家庭的遭遇真的让人同情。在此,申请给这个孩子增加一个助学名额,如果有买玉米的也可以进群买点玉米,一起来帮帮这个艰难的家庭……”9月2日下午,一个名为“助学贫困孩子爱心帮扶团队”的群里,群友张乐发出了一条群公告。最终,经过大家的共同商议,帮扶团队决定按学期资助小俊宇,直至他高中毕业。

“谢谢叔叔阿姨的关心,我一定会努力学习。”9月3日,帮扶团队派人将这个学期的资助金送到了小俊宇的家中。按照约定,帮扶团队将在小俊宇初中阶段每学期资助800元,高中阶段每学期资助1000元。“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多少也能帮他爷爷减轻一点负担。”张乐说。

“这些年,靠种玉米维持生计是不得已的事,除了亲朋好友和汤老师的帮助外,还有这些素不相识的人让一家人感动。是大家的帮忙才让我的玉米顺利销售,一家人的生活才勉强维持了下来……”9月5日下午,黄爱文给记者打来电话,郑重地委托本报向爱心人士表达全家人的谢意。电话那头,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表示多年来承蒙大家关照却无法回报,只能先将这份恩情记在心里。他也会竭尽全力照顾好家庭、培养好孙子。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