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烈志·两地红丨少年壮志寻淮洲,短暂一生照千秋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8-19 10:30:47
微浏阳
—分享—

13岁立志"与国家做些大事业",15岁参军屡建奇功

21岁成最年轻红军军团长,22岁牺牲时仍不忘北上抗日

04版两地红-1.jpg

8月1日,我国首部记录寻淮洲革命生涯的人物剧情纪录片《燃烧》在湖南经视首播,该片通过影视化的创新表达,挖掘和还原珍贵史料,记录了红军历史上最年轻军团长寻淮洲短暂却热血燃烧的一生。

“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近日,记者来到社港镇寻淮洲故居,纪录片里的呐喊,至今听来仍如金石掷地,字字铿锵。

寻淮洲少年从戎,从副班长干起,21岁就成为红军军团长,一路战功彪炳,被誉为军事奇才,22岁,他奋勇请战,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牺牲后,陈毅在亲笔为寻淮洲撰写墓志铭时写道:“青山有幸埋忠骨,寻淮洲同志是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小雷

少怀大志

13岁立志“与国家做些大事业”

走进社港镇淮洲村,只见村口巍然伫立着寻淮洲铜像,目光如炬,看向远方。经过一口池塘,穿过树木掩映的青石小路,一座土黄院墙、青灰瓦片的村居呈现于眼前,这里便是“红军最年轻军团长”“双百英模”寻淮洲烈士的故居。正门两侧石刻八个大字:“中天赤帜,南国黄狮”,故居主人的雄心壮志一览无遗。

故居是土木结构的农家三合院,2012年经过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主屋为寻淮洲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左侧为卧室、横厅、厨房,右侧为农具房。

04版两地红-10.jpg

“每天来参观学习的游客不少,这里是浏阳红色旅游的一张名片。”在故居担任义务讲解工作的廖丰庚说,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寻淮洲故居为游客义务讲解。

廖丰庚是淮洲完小的校长,担任义务讲解员多年,寻淮洲的事迹已经铭刻于心。在他的讲述中,记者仿佛看到一个少年的背影,在秋收起义的风暴中疾步如飞。

“寻淮洲年少时就非常励志,他写的很多作文,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十分难得。”廖丰庚说,1925年,13岁的寻淮洲考入莲溪乡立高等小学校,在学校接触到《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还积极参加了儿童团、学生联合会、“反日雪耻会”和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

在陈列馆内,一本泛黄的作文本(复印件)吸引了参观者的关注。在题为《现在的我》的习作中,寻淮洲立下决心和志向:“对于学业上,应该致猛力前进,求一些丰富的知识;对于身体上,应该竭力锻炼,求一个强健的身体,对于办事方面,更应该随时联系,养成很好的才干,预备将来与国家做些大事业……”

如今回头来看,13岁时作文本上的文字,寻淮洲用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除了立志要为国家做些大事业外,寻淮洲留下的作文本里,还可以读到他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

对于近代以来我国领土主权遭到列强侵略、瓜分的现实,寻淮洲认为,“无非因我国人民的知识浅陋,没有团结的思想所致”。在《对于农民协会的我见》《对于浏北学联会应否加入的我见》文章中,他提出“多设平民学校”“启迪民智,以此救国”。

对于革命的意义,寻淮洲在《个人革命的可贵》一文中写道:“革命的意义,是革除腐劣而建新优:如社会黑暗,便起社会革命;政治腐败,便生政治革命。”他明确认识到,民国的国民,不需要忠于君主,但要“抱定一个忠字去忠国”。

投身革命

21岁成为最年轻的红军军团长

在寻淮洲风华正茂的少年时期,革命浪潮席卷而来。无法安心读书的他将自己的志向付诸到了行动上。

1927年,毛泽东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15岁的寻淮洲参军,后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他先后参加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两次入闽作战,战功卓著,留下了“孤胆夺枪”等传奇故事。

1929年,时任排长的寻淮洲接到任务,要他带领20名红军战士去土豪家夺枪。当时,这户土豪家丁众多,附近还有国民党正规军驻守。寻淮洲当即向上级表示:“去20个人,行动不便,容易走漏风声,我一个人去就行!”于是,他乔装打扮,带上武器只身闯进土豪家中,擒住土豪,声称自己带来了3个排的人,只要一有枪声,就会马上冲进来。土豪只能乖乖缴枪,并送寻淮洲出村。

不费一枪一弹圆满完成任务,寻淮洲的胆识、智谋可见一斑。

1933年4月,中革军委组成以红三军团为主的东方军入闽作战,寻淮洲所率部队受东方军指挥,参加了开辟闽北新苏区的任务。在一次遭遇战中,寻淮洲展现了坚毅果断、机动灵活的指挥才能,开创了红军一个团的兵力在运动中歼敌一个团的战绩。

10月中旬,中革军委决定成立红七军团,任命寻淮洲为军团长,萧劲光为政委,粟裕为参谋长。这年,寻淮洲年仅21岁,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长。

从湘赣边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再到红都瑞金,寻淮洲跟随红军转战湘赣边界、激战大柏地、三战闽西、九攻吉安……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在毛泽东领导的游击战中一步步造就的,也是在枪林弹雨中淬炼出来的。

方志敏后来在其所写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这样评价寻淮洲:“他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七军团,在两年之间,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缴获敌枪6000余支、轻重机枪300余架,并缴到大炮几十门。”

开国大将粟裕比寻淮洲年长5岁,曾在寻淮洲领导下作战,他曾回忆说“寻淮洲是在革命战争锻炼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指挥员”。

血洒疆场

22岁牺牲时仍不忘请战北上

“寻淮洲离开家后,家里人一直没有他的音讯,也没有回过家,他牺牲的时候,家人也毫不知情。”在故居采访时,寻淮洲侄孙寻仕堂说,曾祖奶奶直到去世也一直牵挂着寻淮洲,为他流泪,甚至患上眼疾。

寻仕堂仍记得,解放后的一天,一位在省城工作的堂祖父带来了他保存的一张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的《中国日报》,上面有一则新闻,提到了寻淮洲的名字。

这张国民党的报纸,将红军称为“赤匪”,称寻淮洲为“匪首”。那是家人第一次获得关于寻淮洲的消息。

民国二十三年,正是1934年。就在这则新闻见报后四天,寻淮洲在一场战斗中壮烈牺牲。1934年12月14日,寻淮洲率领的红十军团与王耀武为旅长的国民党补充第1旅,在皖南太平县谭家桥展开激战。

战斗中,寻淮洲奉命率部主攻乌泥关守敌王耀武旅。为了争夺制高点,寻淮洲先后发起三次集团冲锋,都遭受严重挫折。在发起第四次冲锋时,寻淮洲指挥部队同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激战,不幸腹部中弹,伤重昏迷。但他一苏醒过来,便忍着剧痛喊道:“抓住时机,向北突围!”弥留之际,寻淮洲嘴里不停念叨:“北上抗日……北上……抗日!”

1934年12月1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福官墩,寻淮洲英勇牺牲,时年22岁。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第二天,王耀武派出一个步兵连寻找寻淮洲的遗体。这个步兵连找到了蚂蚁山,把寻淮洲的遗体挖出来照相,以作为寻淮洲确实被打死的证据。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军还残忍割下寻淮洲头颅,用布和石灰包裹着去向上级邀功请赏。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最后将烈士遗骸暗中移葬于蚂蚁山的隐蔽处。

1938年5月,陈毅奉党中央向东发展的指示,率新四军第一支队深入敌后,途经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专程去蚂蚁山,拜谒了寻淮洲烈士墓地,并在墓前吟诗说:“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回念旧时人,潸然泪沾袖。”他还提出要重修寻淮洲烈士陵墓,并亲自写了碑文,高度赞扬寻淮洲的卓著战功。

200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和人民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寻淮洲名列其中。

如今,在浏阳社港镇,少年寻淮洲生活的那处小村庄,已经更名为淮洲村。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