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掌山打铁匠:于无声世界,用奋斗发声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8-17 10:25:36
微浏阳
—分享—

07版民生镜头-7.jpg

打铁不止是一个手艺活,还是一个体力活,每次打铁后,李世乾都是满头大汗。

“我们掌山片有个铁匠,名气很大呢!”近日,荷花街道杨家弄村的周女士致电本报,表示本报8月5日刊发的报道《夏日,炉边,打铁匠》,让读者看到了老一辈手艺人的坚守和情怀,也让她想到了当地的铁匠师傅李世乾,一直坚守老手艺,打铁快50年了,最让人敬佩的是,他是一名失聪的残疾人。

李世乾的打铁铺位于荷花街道金沙南路,他是去年才搬来的,此前他一直在杨家弄村的祖屋里打铁,但酒香不怕巷子深,说起“掌山打铁师傅”,当地居民几乎都有所耳闻。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彭红霞

无声的世界,响亮的名气

李世乾1959年出生,9岁时突患脑膜炎,导致失聪。从此,他的世界再也听不到一丝声响。李世乾的父亲是一名铁匠,为了让儿子有个技艺傍身,于是在李世乾13岁时,就开始教其打铁。将火炉烧旺,炉内的铁块闪耀着熔浆般的光泽,热气腾腾,星火崩裂。李世乾将烧红的铁块夹出来,顺手往灶下的黄泥里过一下,再搁置在砧子上,抡起锤子就打。为什么要往黄泥里过一下呢?记者很好奇,李世乾的妻子杨花兰说,这是李家老铁匠留下来的技艺——黄泥中的某种元素能让铁块变得更柔韧,更容易成型。

07版民生镜头-3.jpg

白天,李世乾就一直在打铁铺打铁,铁锤砸出的声音他一点都听不到,但每锤一下,都是扎扎实实的功底。

李世乾虽然听不到,但他见记者看着黄泥,立刻就明白了,笑着说:“跟炒菜放盐一样,有促进作用。”李世乾在9岁之前读过两年书,会认字。这些年来,他在无声的世界里学会了看唇语,只要别人说话慢点,他就能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做手势也可以看出来,二根手指动一动,那是想定制一把“两指耙”,手指并拢一起动,那就是想做把“锄头”。如果交流的内容实在过于复杂,写字或画图给他看,他也能懂。

07版民生镜头-2.jpg

铁具成型后,再将其放到自制的打铁工具上进行打磨,顿时火星四射,如烟花绽放。

有这种领悟力,加上父亲手把手的教导,李世乾从小就在打铁行业展现出天赋,他做的农具轻便又好用。而且,他还喜欢创作,在机械插秧刚盛行时,他打造的插秧滚筒,当地许多农民排着队买,口碑极好。

“李师傅!”才上午10点多,就陆续有客人来访。他们远远地挥手,有的是来定制器具,有的是来拿货,有的是来磨刀。虽然随着时代更迭,科技更发达,老手艺渐渐没落,但对于普通的农具、刀具,老百姓还是更相信老手艺。

07版民生镜头-4.jpg

李世乾有一个手指头不能弯曲,他说是以前打铁时受的伤。

“我为父亲感到骄傲。”李世乾的女儿说,“掌山老铁匠”这个招牌很多人都知道,父亲做出的东西,不止刀具、农具是一锤一锤打出来的,连菜刀把、镰刀把也都是他上山砍来树木,亲自在车床上做出来的,既坚固又顺手,样式还好看。

失聪的人生,励志的幸福

62岁,早该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但李世乾一天不打铁,就浑身难受。他还对房东说,房子想租久一点,因为他想打铁打到80岁。

07版民生镜头-5.jpg

由于耳朵听不到,顾客都是边用手比划边跟李世乾交流。

“他每一天都过得很充足,很规律,也很幸福。”杨花兰说,丈夫每天6点多就从家里出发,去城郊给自己开垦的菜地锄草、浇水;7点多再去母亲家吃早餐,有时,如果母亲想吃面条或者馒头,他就会“蹬蹬噔”地小跑出去,为母亲买来。

白天,他就一直呆在打铁铺打铁,铁锤砸出的声音他一点都听不到,但每锤一下,都是扎扎实实的功底;下午如果活不多,他就会找人下棋,家人都笑说他“棋艺一般,棋瘾极大”;到晚上或者闲暇时光,他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07版民生镜头-6.jpg

两米多高的电动打铁机器是李世乾一步步改良研究出来的,已经用了二十余年。

“我的兴趣偏向于手工类。”李世乾说,他骑的单车就是自己用各种废旧材料拼装的,他还会编织竹篓、踩缝纫机、打毛线衣、纳鞋底、做香烛,几乎所有需要动手的事都难不倒他。他自制的烤火炉,一炉多用;自制的油渣压榨机,方便耐用。

此外,打铁铺里的风箱和电动打铁机器也是他自己做的,那台两米多高的电动打铁机器是他和父亲买来发电机,摸索了十余天后,拼接、焊接而成的,已经用了二十余年。

失聪虽然给李世乾带来不便,但却不能阻止他奔向更美好的幸福生活。李世乾的女儿说,在她心目中父亲是“无所不能”的,他爱动脑筋、爱动手,创造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更创造了满满的幸福。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