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寻访辛克明红色足迹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6-07 11:10:02
微浏阳
—分享—

易荡平烈士家族的又一英雄人物

曾任第一任万载县委书记

辛克明(1901-1934),原名聂逸生(又作逸仙),化名辛克明、李任高,出生于浏阳达浒书香村。

1927年底,在冲破伪县政府的严密封锁后,聂逸生秘密来到万载边境,化名辛克明,开展赤色工会和农民协会的革命活动。1930年,辛克明任中共万载县委书记,带领万载地方武装和革命群众参加了攻打长沙的战斗。1931年秋,中共万载中心县委成立,辛克明任书记。1934年9月,因被叛徒出卖,辛克明被敌人迫害,英勇牺牲。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聂逸生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06、07通版-4.jpg

仲夏时节,万物葳蕤,草长莺飞。地处赣西偏北边陲的万载县,北靠铜鼓,西北和浏阳接壤,为湘赣两省之咽喉,历来为战略要地。

从张坊镇富溪村,翻越11公里山路,就到了万载县仙源乡。山路蜿蜒,竹林茂密,一望无际的绿海里,不时闪现醒目的红色标语,红绿相间,耀眼夺目。当风吹过,耳畔响起阵阵竹叶声,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风起云涌的红色历史。

94年前,一个浏阳达浒的富家子弟,历经艰辛,从达浒到张坊,再翻越大围山,秘密进入万载县境内,在湘赣大地播撒革命的火种。他就是第一任万载县委书记辛克明(原名聂逸生又名逸仙)。

94年后,5月28日、29日,本报记者寻访辛克明的革命足迹,从浏阳达浒到江西万载,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敏江卉万载报道

跨越浏阳

奔赴万载开展革命活动

沿着达浒镇书香村书家坳一条平整的水泥路前行,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位于马路右侧的第一任万载县委书记辛克明(聂逸生)烈士的墓。在一片青山的掩映下,显得庄重而肃穆。

“以前立的是一块无字碑,前几年才把他的名字刻上。”聂逸生的孙子聂升良介绍,最初怕墓葬被敌人破坏,墓碑上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很多住在周边的人都不知道葬在这里的是谁。前几年为了不让后人遗忘先人的英勇事迹,这才重新立了碑,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聂逸生永垂不朽”几个红字。

“以前那一片都是聂家的,他们有十几亩的茶山,经营的怀德堂药店在我们这一片非常有名。”今年80岁的村民姜经纬告诉记者,他在口口相传中曾听说过那个很有名望的聂家,虽然老人不知道更多细节,但聂家的故事让他印象深刻。

时光荏苒,几经变迁,旧时的良田美宅,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聂家大宅旧址,如今已成为村民耕耘的菜田,这个曾经的殷实之家,如今只能从旁人的回忆里再现点滴辉煌。1925年,聂逸生与姐夫汤学成在达浒镇河东开设一间药铺,店铺名沿用“怀德堂”。实际上,这个药铺是当时中共浏阳第四区(达浒区)区委书记彭商人所领导的地下联络站,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达浒区的革命活动和农民运动。

随着北伐军进入湖南,湖南的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全省农民运动由秘密走向公开,党的组织活动随即迅猛开展。1927年,在冲破伪县政府的严密封锁后,聂逸生与王楚来、汤细阳、李春初等同志秘密来到万载边境,分散在浏阳金钟湖,万载白水乡、官元山等地,利用做纸、行医、缝纫等职业为掩护,秘密发展赤色工会和农民协会。

进入万载境内后,聂逸生发现“辛”是万载的大姓,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众开展工作,同时保护在浏阳的家属,聂逸生便化名“辛克明”。

据当地村民回忆,当时辛克明化装成纸棚工人在槽岭村活动,与工人一起走七八个小时山路到黄茅集镇挑石灰浸泡竹片。一担石灰重达百余斤,常常把肩膀磨破,他也与工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还经常利用途中休息时间,向大家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动大家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这年冬,辛克明、李瑞日(后又名王植)、唐学荣等共产党人来到小源(今万载仙源乡)赖扬生家开展革命活动。赖扬生利用自己经营的“远隆号”爆竹庄作为活动据点,通过发行“景新庆”钞票,积极为革命筹措经费。在爆竹庄的掩护下,辛克明等人发动并组织群众进行地下活动,使边境革命活动得到了迅速发展。

“万载和浏阳的革命之火是一脉相承的。”万载县党史研究专家徐小明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当时的群众支持,加之浏阳这群优秀的党员越过大围山到万载来开展工作,万载的党组织不会发展得这么早。

播下火种

成立万载县第一个党支部


06、07通版-11.jpg

5月底,融媒体中心采访团队前往万载采访,寻访辛克明的革命足迹。

1928年4月,为加强边境革命斗争,有组织地统一领导边境各地群众的革命活动,辛克明、汤细阳、余志平等十多名共产党员在万载县黄茅镇燕山杨梅树下,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成立万载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浏万边特别支部,选举辛克明为书记。

自此,万载的人民革命斗争运动在党组织领导下蓬勃开展,县、区、乡的党组织不断涌现,党员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不屈不挠地开展革命活动。

同年夏秋之间,在万载仙源阳柘坑、陈坑等地相继成立了党支部。各支部为躲避“清剿”,均以支部驻地的人名或店名为代号联系工作,如小源支部设在清溪(清水塘)唤作谭一溪花爆庄。与此同时,从浏阳来的地下共产党工作人员曾子金、王子元、刘春仁到官元山、高岭、西坑一带开展工作,动员群众参加,成立赤色工会和农民协会,并从中吸纳优秀人员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5月9日,中共万载临时县委筹备处奉中共湘鄂赣边特委指示,在白水的东山庵召开了全县第一次党支部书记联席会议,宣布成立万载县党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共万载临时县委,执委由辛克明等五人组成,辛克明任临时县委书记。

当时,万载西北山区各地发生春荒,赤色工会、农会组织发动工农群众开展运动,要求增加工资、减轻租额、平抑谷价和阻挠谷米出境,党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吸引越来越多的劳苦大众投身到土地革命中来。

在农民运动的大好形势之下,1930年5月下旬,中共万载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赤兴阎王寨张家大屋顺利召开,正式成立中共万载县委,辛克明任书记。

此后,万载的党员队伍逐渐壮大、党组织力量不断增强、红色区域逐步扩大,万载革命高潮形成,万载全县一半以上的地区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有150多个支部,2000多名党员。革命之火,在万载形成了燎原之势。

由于李立三“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革命受挫,毛泽东、朱德于1930年8月12日,率领红一军团到达万载县城,并在刘家大屋与县委书记辛克明等共产党员见面,了解当地的工作情况,并指示要加强群众工作,发展革命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随后,中共万载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迁驻县城内办公,“万载县苏维埃政府”的牌子也第一次在县城挂了起来。1931年秋,湘鄂赣省委成立后,重新调整各地党组织,将万载县委改组扩大为中心县委,执委5人,辛克明任书记。随后,革命活动不断向东南发展,在中心县委的领导指挥下,各地纷纷成立游击队,配合红军主力打击敌人,为巩固和发展红色根据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革命遗址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06、07通版-3.jpg

辛克明后人聂升良(左)正在与万载县仙源乡干部交流。

5月底,万载县潭埠镇陂田村,一座青砖老屋,几根梁柱,墙上沉积着时光的痕迹:90多年前,革命烈火曾在此熊熊燃烧。

墙角一块石碑,青苔已经爬上来了,但字体却清晰可见——中共万载县委旧址,岁月飘移,房屋已几经修缮,象征着苏维埃政权的立体红五角星仍高挂在大门正上方,昭示着这座百年老宅的庄严与辉煌。

穿过万载县委旧址,绕过几座民房,在陂田村村干部彭志平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万载县工农兵银行旧址。旧时的设备早已不在,屋内摆放着村民的生活物件。“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知何时写下的标语,仍清晰可见。

辛克明任期内,因为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万载苏区的条件十分艰苦,辛克明充分发挥县委的集体领导作用,发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一手拿枪,一手生产,领导农民组织共耕组和耕田队,设立农器借贷所,开展生产竞赛等。同时大力提倡修水利,开垦荒田,提高耕作技术,奖励耕种、不但使苏区生产得到恢复,部分地区还超过了革命前的水平。

为了打击反动派对苏区的物资掠夺,粉碎国民党的封锁,万载县还创办了造币厂,开设利群商店,发放地方公债。由干部带头节衣缩食,群众主动捐钱粮,活跃了苏区贸易,支援了革命战争。为了发展苏区教育,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创办了赤色职员训练班、识字班、夜校、列宁室、俱乐部。在医药卫生方面,本着土法上马、因陋就简的原则,创立了后方医院和药业合作社。

在保卫红色苏区的革命斗争中,湘鄂赣苏区人民踊跃参加红军,积极支援前线,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红色政权,成千上万的先烈长眠在湘鄂赣苏区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回看天涯旗正红,英雄自有后来人。万载县潭埠镇,这块浸润过鲜血的土地,如今,青山巍峨,河水澄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革命老区早已“换了人间”,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焕发全新的生机。

“潭埠镇是一块历经革命战争洗礼的红色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留下了历久弥新、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潭埠镇党委委员江长庆介绍,新时代的潭埠镇将用活用好红色资源,通过寻访革命遗址,开展红色宣讲等活动,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团结全镇人民破万难、兴事业、出成果。

新闻延伸

辛克明系易荡平的堂兄

红色家族有24人为革命献身

1932年3月,中共湘鄂赣省委为巩固修(水)铜(鼓)万(载)根据地,加紧向东南发展,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派出辛克明(湘鄂赣省委白区工作部长兼万载中心县委书记)带领王玉清、周道成、余作牛(喻作优)等来到高安县,加强边区的领导工作。9月,湘鄂赣省委指示成立高安中心县委,地址在英岗岭,由辛克明任书记。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1933年初,高安中心县委决定将工作团撤销,设立华阳区委、平塘区委和湾里区委三个区委。高安中心县委在辛克明的带领下,继续坚持开展革命活动,但处境艰难。

在敌人搜山式的“围剿”下,地方基层组织被破坏殆尽,1934年6月下旬,辛克明在江西宜丰澄塘谷源被敌人密哨发现,不幸被捕。

“我以前是一个共产党员,现在只是个生意人,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和过错。其它,无可供告。”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辛克明毫不屈服,坚定地说,“要杀要剐由你们。”1934年9月9日,辛克明被残忍杀害。

“聂逸生同志,在革命工作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聂逸生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在搜集聂逸生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个意外发现——他是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的堂兄。据此查下去,我们发现这个英雄的家族,有史可查的就有24人为革命献身,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家族革命史。

易荡平,原名汤世积,聂逸生的堂弟,1934年牺牲于湘江战役;黄小英,聂逸生的妻子,1927年参加革命,红十六军战士,1931年牺牲于江西商县;汤学成,聂逸生姐夫,化名孔庆成,曾任浏阳游击队一区政委,牺牲于1935年……

“我们是一个用鲜血和生命镌刻了无数红色记忆的红色家庭,而在这个家庭中,先辈的精神和气概就这样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易荡平的曾孙汤裕福说,他希望那段血与火的革命历史能被更多的人知道,“这不仅仅是我们家族的血泪史,更是整个浏阳为革命所作的奉献与牺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记住这段历史,让忠魂不孤。”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