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5日,袁隆平院士带领其团队科研人员在原浏阳县关口乡考察杂交早稻新组合示范样板田,并和当地农技人员交流水稻生长情况。李应忠摄
“巨星陨落,院士离去,留下了您的禾下乘凉梦。”5月22日,对于浏阳人李应忠而言,这是“不知道如何度过的一天”,他的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闪过与袁隆平院士接触的种种片段。
作为一个在农业农村部门工作多年的基层农业人,李应忠多次近距离接触袁隆平院士,也聆听过袁老的学术报告。袁隆平治学严谨与为人随和的印象,都深深地留在了李应忠的心里。细细地整理着一组袁隆平生前来浏阳的工作照,李应忠的眼里满是泪水,有缅怀亦有敬意。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和他打了五六次交道,感觉他就像邻家大伯”
2005年9月30日,袁隆平院士在浏阳市永安镇考察超级杂交稻综合示范基地超级稻生长情况。李应忠摄
1988年7月5日。这个日子,李应忠印象特别深刻。这一天,是他第一次见到袁隆平来浏阳考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的时间。
“当时浏阳县农业局与省农科院是合作单位,因此省农科院将双季杂交稻的一个点放在了浏阳。”在李应忠的记忆中,试验田分布在关口和大瑶两个地方。当时袁隆平院士带领其团队科研人员在原关口乡考察杂交早稻新组合示范样板田,并和当地农技人员交流水稻生长情况。
作为陪同人员,李应忠记忆中的袁隆平与普通的农民并无太大的差别。一件白衬衫,一条灰裤子,身材有点削瘦。从说话到与人打交道,完全没有架子。为此,李应忠特意拍了两张工作照作为资料留存。1991年,这一年国务院引进办和农业部科技司在长沙联合召开了“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南方水稻生产现场会”。南方稻区十省、市代表到浏阳实地考查“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技术”。在永和农场的试点现场,日本专家原正市现场指导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南方地区的试验。
当时浏阳克服长期低温、阴雨、寡照的不利天气条件,成功完成试验,早稻不仅产量高而且还能节水50%。1992年,浏阳在永安开始大力推广这种旱育方法,并邀请了袁隆平前来指导。对于日本专家的这项栽培技术,袁隆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原正市先生的旱育技术,是一整套极其严格又非常规范的旱秧培育技术,这项科研成果值得推广。”虚心学习且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这样的袁隆平给在场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两次在现场见到院士都是在永安,一次是2005年的双季稻高产综合技术推广,一次是2008年的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推广。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7月这次我还特意邀请他老人家一起拍了张合影。还有一次就是在长沙聆听他的学术报告会。”回顾着每次与袁隆平院士见面的种种细节,李应忠表示,作为一名基层农业人深有感触的一点是:在学术上,袁隆平是细致而严谨的,甚至是苛刻的;而在与人打交道等方面,则是极其平易近人的,完全没有一点架子,“有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眼前的这个人就像邻家大伯一样和蔼可亲。”
“院士的家比我想象的简陋、局促”
2008年7月,袁隆平在永安镇,看着超级杂交稻的长势喜人,竖起了大拇指!孙清明摄
摩挲着手头的十余张老照片,李应忠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除了在公共场合与袁隆平数次打交道外,2003年,李应忠还因私事前往袁隆平的家中做了一次客。
按照约定的时间,李应忠前往袁隆平的家中。进门后,李应忠忍不住四处打量了一番。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这个会客的小客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甚至显得有些局促。客厅里的摆设也与普通的人家无异,那沙发还有多处是起了皮的……
“当时我心里就想,按道理,袁隆平院士完全可以住得好一点呀。”或许是意识到了来客讶异的表情,袁隆平干脆邀请李应忠一行参观了他的小院。院子里除了一些植物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小桌椅。为此,工作人员特意介绍,这是袁老平时为了活动脑筋用来打扑克的小桌子,而袁老的“牌友”,就是平时协助他一起种试验田的工友,“和袁老一起打牌,大家图的就是一个乐呵。”
在一番谈笑风生中,原本心中忐忑不已的李应忠彻底放松下来。多年后再忆及这个场景,李应忠还是特别感动,“这就是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对物质条件的要求特别低,待人也特别随和。但是对于学术与科研,却又是那么一丝不苟。作为一名基层农业人,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