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驻村兄弟档,带着母亲上一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4-21 10:26:22
微浏阳
—分享—

是同胞兄弟,要一起成为父母的骄傲;是党员兄弟,要一起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

06、07版通版-1.jpg

“嘟嘟……”4月17日,荷花街道西环村枧下组,脱贫户张金华家厨房传来煮茶的声音。家里来客人了,张金华忙不迭地搬桌摆椅,用自己晾制的手工茶叶招待“贵客”。

来客有两人,喊她“张姨”的是西环村驻村第一书记邹波,喊她“老大姐”的是邹波的母亲汤细花,比她小两岁。邹波母子来的目的,张金华也隐约猜到了。此前她曾对邹波说自己一辈子艰难苦楚,年轻人怎么懂呢——或许邹书记这是带着“懂她”的人来看她了。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母子情

不愿母亲孤独,带着她上户走访

06、07版通版-5.jpg

邹波带着母亲去上户,是为了劝慰、开导她,这一点让张金华猜对了。当张金华讲到2020年自己重病一场,唏嘘会不会有天一病不起,9岁的孙儿从此变孤儿。汤细花听得眼眶泛红,劝她一定要保重身体,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安慰张金华的同时,殊不知,今年72岁的汤细花也是才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去年7月,她的丈夫突然倒下,来不及交待什么就此离去,让家人极为哀恸。她吃不好睡不好,原本活泼开朗的性子也变得少言寡语。白天她怕家人担忧还会强装笑脸,但只要一个人在家她就会默默流泪。

“我们很担心她,特别不愿留她一人在家。”邹波说,看到母亲眼睛泛红就知道她又思念父亲,偷偷哭过了。邹波和哥哥邹冰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陪伴母亲,开始只能多打电话进行交流,到今年3月天气稍微好些,邹波就劝母亲和他一同去上户。

在邹波看来,带母亲出去走走,散散心,对困难家庭和母亲来说都有益处。困难群众需要关怀、劝慰,而母亲可以换一个新的环境,防止沉溺悲伤,这两者的碰撞与交流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汤细花不忍拒绝儿子一番心意,同意了这个提议。“第一次到脱贫户家,母亲就忍不住掉泪了,听到脱贫户、低保户、残疾人等特殊家庭讲述曾经面对过的艰难,她感同身受。”邹波说,2020年西环村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奋进号角已然吹响,目前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过渡期,脱贫户仍需要更多的精神力量来面对未来。

汤细花退休前是名医生,大爱和救死扶伤已是本能,这让她更能放下自己的痛苦,全身心去帮助别人。每次上户,她总会提醒儿子多买点日用品、药品,或自掏腰包代表自己的心意。为帮助脱贫户树立长久的信心和目标,她耐心听完对方倾诉后总会及时给与安抚和引导,有些身体病痛她还能针灸、理疗。汤细花身上那种“相信党、跟党走,信任党、感党恩”的正能量,温暖了每一个困难群众。

意外成为巩固扶贫成果的志愿者,虽无心栽柳,却有章可循。汤细花一直喜欢练钢笔字,摘抄了许多党史知识以及名言语录,和脱贫户聊当下,她就会讲党史、讲忆苦思甜;和脱贫户聊明天,她就会讲政策、讲乡村振兴。她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让听的人满怀希望和动力。

邹波感叹自己做对了,母亲的坚强有爱是他的骄傲。

兄弟爱

一路相扶相伴,成就“小我”与“大我”

06、07版通版-6.jpg

在邹波带着母亲上户的时候,沿浏青公路往西行驶,他的哥哥邹冰,同样奋战在普迹镇五丰村扶贫助农、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汤细花的包容与大爱,从小就影响着两个儿子,两兄弟不约而同地做了同样的选择——成为一名驻村干部。

2018年,邹波成为荷花街道西环村第一书记,邹冰成为普迹镇五丰村第一书记,他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前往一个陌生环境,进行一项前所未有、难度巨大的挑战。回忆当年的经历,邹冰不禁感叹:“很苦!第一天去驻村,住的地方是临时打扫出来的一间废弃教室,屋内没有空调也没有纱窗,晚上蚊子嗡嗡响,点了两盘蚊香才勉强睡下。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床前死了一地蚊子,吓出一身冷汗,他想将这景象拍给家人看,却发现地方太偏,连手机信号都没有。”

母亲汤细花安慰他说:“吃苦是肯定的,你也不是去享福的啊!”“不是去享福”这句话对兄弟俩影响很大。两人坚定了信心要完成使命,他们经常约到一起打球,一起交流村情村貌——你说必须完善硬件才可以最大化帮扶农民出售农产品,他说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才可以更好地打造农村特色品牌。

几年下来,邹冰、邹波各自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西环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成效越发显著,基层党建工作获得各级肯定表彰;2018年五丰村摘掉了省级贫困村“帽子”,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20年7月,两兄弟正在驻村,突然接到母亲电话,“快回来!你们父亲不行了”,这话犹如晴天霹雳,等赶到医院时一切于事无补,父亲走了,常念叨“多陪陪他”的话也成了无法达成的遗憾。兄弟俩眼泪横流,既悔又痛,坚定目标、不怕苦累这么多年,终究是忠孝难两全——如果从头再来,能不能多陪陪父母呢?

父亲离开后,邹波和邹冰商量着如何更好地陪伴母亲。邹冰非常支持弟弟带着母亲去上户,既是不忍心母亲一个人孤单,也是为了弥补亲情,平衡“小我”和“大我”的两全。经历了这些年的磨炼,兄弟俩早已坚定自己的方向:是同胞兄弟,要一起成为父母的骄傲;是党员兄弟,要一起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通往乡村振兴的路,是奋不顾身、以村为家的路,也是兄弟俩相扶相伴、互勉奋进的路。

赤子心

延续家国情怀,两代党员初心不改

06、07版通版-7.jpg

从张金华家出来的路上,汤细花对邹波说:“这个家庭要长久关注,以后还要多问问张金华小孙子的情况,能帮的一定要多帮。”邹波认真地点点头。窗外的景象一晃而过,时间如同回到从前,这样的敦敦教诲,细水长流地贯穿着兄弟两人的成长之路。

母亲是医生,父亲邹世良既是军医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小时候兄弟俩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因为军医总要随军队执行任务,经常不在家。但这段经历对于汤细花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一段心路。丈夫邹世良随军队出发执行任务,有时候是去边疆,有时候是去无人区,有三次甚至因为情况太过危急,不得不提前给家人留下遗书。

一面担心着丈夫安危,一方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973年,汤细花在官渡中心医院工作,从早忙到晚。由于汤细花工作繁忙,两兄弟几乎是被医院病人们抱着长大的——这也是汤细花经常教导孩子们一定要感恩图报的原因。

“妈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能帮别人的一定要多帮。”邹波说,母亲要他们记住被抱过、喂养过的恩情,要有回报。汤细花也以身作则践行这样的善念,她经常为那些没钱付医疗费的人垫钱买药,甚至有贫苦群众是等着她值班时才去看病。

身为军医的父亲对邹冰和邹波来说,更是以身作则保家卫国的典范。父亲去世后,邹冰为其清理遗物,发现衣柜内珍藏着一截残缺的牦牛角,这是他1975年在西藏无人区执行任务时带回来的留念。

那时西藏无人区环境恶劣,野生动物成群游荡,邹世良作为医疗队配合测绘大队进入无人区搞测绘工作,路上遭遇野生牦牛的袭击。当时情况有多惊险,场面有多危急,他此后从未在家人面前提及,是发现耗牛角之后邹冰向父亲战友打探才了解一二。老人对自己不在意,对别人却十分关怀,去世前几个月,他还应邹冰之邀,给普迹镇五丰村一名身患胃癌的贫困户会诊。

“我想,父母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态度,还有他们爱国爱家的责任和担当。”邹波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父亲在当年也面临过家与国的挣扎,但他坚定地做出了自己的抉择。轮到他们兄弟这一代,同样是共产党员,为祖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出一份微薄之力,他们亦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是源自父母家风的传承,是两代交接的信念,更是不负祖国、人民之托的决心!

驻村影像

“让支部强起来、让群众信心立起来”

邹冰:1975年生,浏阳市卫健局驻普迹镇五丰村第一书记

汽车在平坦的乡村道路上行走,邹冰正前往五丰村一脱贫户家中。跟以前坑坑洼洼的山路、泥巴路相比,如今的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普迹镇五丰村由原来的五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3633人。2014年,该村被列为省定贫困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8户528人。由于该村自然条件差、产业底子薄、支部堡垒弱,一度十分穷困。

为了改变村民的生活,邹冰一上任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走访各个户子,他按照每个户子的具体情况制定扶贫计划,有些家庭还好,只需将国家扶贫政策有效落实;有些家庭很困难,需要先解决具体问题再落实。

村里的工作人员为他的坚守连连点赞,“在驻村几年里,邹书记非常能吃苦,他帮着贫困户砌墙、干家务、干农活,还留下电话,让贫困户有事随时联系他;很多村民遇到难题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他,有次贫困户上山干活摔伤了,也是邹书记上山把他送去医院的……”

邹冰不怕苦不怕累,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与天斗、与地斗、与贫穷斗的披荆斩棘的形象,他不仅收获了村民们的喜爱,给他们带来了信心,更为扶贫工作队带来了很好的示范。五丰村开始建立党员群众的积分管理办法,村上党员、干部、群众通过晒服务比奉献、晒承诺比成效等,在村里迅速形成了奖勤罚懒、奖善罚恶、奖优罚劣的风气,激发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如今支部强起来了,群众信心也立起来了,乡村振兴不是梦。”邹冰相信,在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五丰村定将实现“五谷丰登”。

“党建力量就是乡村振兴的钢筋”

邹波:1976年生,浏阳市中医医院驻荷花街道西环村第一书记

“老余,在喂鱼呢。”4月18日,邹波远远看到脱贫户余尔章正拎着担子朝池塘边走去,于是他从路边一处小坡拐下去,与对方汇合。这条小路又陡又滑,邹波曾在这里摔过好几次。但不管天晴下雨,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过来帮余尔章做农活。

余尔章有些智力障碍,其母年迈多病。经过上户多次交流后,邹波发现余尔章虽然有些智力障碍,但只要有人时时引导他、指点他、鼓励他,做事还是很牢靠,而他愿意当这个“指路人”。时间成了最好的证明,三年过去了,余尔章学会了养鸡、养鱼,还在村里当起了环卫员,工作特别负责,规定早上8点钟上班,他6点就会到岗。

不止余尔章,很多脱贫户都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曾庆良原本是家庭顶梁柱,因一次意外致残后精神不振,后来在邹波的鼓励下,他科学养殖一年收入10多万元,养活一家6口完全没问题,如今的他还成为了当地的护林员。

陪着脱贫户走过最艰难的扶贫攻坚阶段,邹波认为,巩固脱贫成效,走好乡村振兴致富路,还需要长久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心。

“党建力量就是乡村振兴的钢筋,更是村民们致富的信心。”邹波说,这几年,他一直在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西环村党总支下共有7个支部118名党员,如今已成为了118份坚实的后盾:有群众反映村道不好走,第六支部的党员及时帮着解决问题;有村民希望在个别路段加装安全桩、护栏,立即有党员带头解决。如今,西环村形成了为人民群众办事“领着办、抢着办”的浓厚氛围。

邹波还组织开展了各种“跟党走、感党恩”活动,既凝聚了民心,又丰富了文化生活。4月的西环村,路面干净整洁,民居住宅错落有致,墙院上绘满着乡愁画面,处处氤氲着一派清新而有活力的乡土气息。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