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巧手侍“桩”“景”上添花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2-08 10:41:39
微浏阳
—分享—

专注花木栽培、嫁接、造型40年

05版湘赣边-5.jpg

从事花木栽培、嫁接、造型工作近40年,刘应联如今已成为永和镇远近闻名的大型树桩造型花木匠人。刘珂摄

在浏阳市永和镇佳成村和平组,刘应联的家十分好认:院子门口有一副写着“虽由人造,宛若天然”的对联;旁边是一座水池,假山流水,绿植点缀,充满生机。

刘应联介绍,对联是擅长书法的邻居帮忙写的,假山则是他从附近的海泡石矿场捡回来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打磨修整堆砌而成。

无论是对联,还是水池、假山,抑或是门前成片的红花檵木、罗汉松、紫薇等花木,无不透露着这一户人家“有点手艺”。

刘应联出生于1965年,从事花木栽培、嫁接、造型工作已近40年。从研究红花檵木的栽培、嫁接、造型,到逐渐扩展到各类花木桩景,在不断的试验、总结、学习中,刘应联炼就了一身精湛的花木培育技艺,如今已成为永和镇远近闻名的大型树桩造型花木匠人。

在2020年12月举办的湘赣边首届花木博览会上,刘应联被评为“浏阳十佳花木匠人”,很多浏阳乃至湘赣边的花木爱好者被他的手艺折服,更加关注了造型桩景。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何正章

为了找一个好的嫁接树桩

一天在山里奔走12个小时

上世纪80年代,初中毕业后的刘应联一直在家务农。他的父亲刘题庆是浏阳最早一批种植、培育红花檵木的人。“那时候也没有别的什么娱乐,觉得这个还挺有意思的,就开始跟着父亲种红花檵木。”刘应联说,由于当时没有规模化种植,嫁接红花檵木的树桩都是自己带着锄头上山挖。

挖树桩最好的时间是冬春之际,一般是农历十月份到次年的清明节前后。“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出发,带上饭,中午就在山上吃,一直到晚上六七点才回家,然后整理树桩、剪根,直到晚上九点多才能睡下……”刘应联回忆道,那时候只要不下雨,日子基本都在山上过。

刘应联说,根据树桩的大小及挖掘的难易程度,一天能挖两三个至十几个不等,可惜受当时技术限制,并不是挖回来的树桩都能种活,“那时候花木市场一直不温不火,我们几乎是靠着兴趣在支撑。”

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政府开始大力扶持花木产业,永和镇走上红花檵木规模化种植道路。刘应联一家也乘着政策的东风,逐渐扩大了种植规模。

如今,刘应联家种植的花木有十几亩,红花檵木、罗汉松、紫薇等苗木各有200余株。

潜心自学花木培育知识

不断钻研创新花木造型

对于花木培育的流程和细节,刘应联早已烂熟于心:树桩种下去之前要先处理根系,有伤的地方要锯平整,涂抹上药剂;种植的时候要因桩造势,或正着种,或倒伏着种;嫁接前要进行出枝定点,提前想好嫁接的位置,一个树桩一般嫁接20根左右的枝条……

为了提升花木的价值,刘应联还自学了许多花木造型和盆景培育知识。

“花木的造型讲究层次感,枝条杂乱便会影响美感,必须定期维护,将不整齐的枝条修剪掉。”说起花木造型,刘应联打开了话匣子。他向记者介绍,“花木造型时要看桩定型,用木棍和铝丝捆绑,温度高时要做遮阴棚防晒、要注意喷水,平时还要及时检查,密切关注花木长势,防治病虫害……”

他的工具箱里整齐地摆放着修枝剪、嫁接刀、小锯、锤子、铝丝,将十几亩花木全部维护一遍,要耗时半个月,而这种维护他每两个月左右就要进行一次。其余时间,他大多是被别人请去帮忙做花木造型。

培育花木的经验大多是刘应联通过不断学习、试验、摸索总结出来的。而他的钻研精神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

在他家旁边的苗木地里,一株直径十几厘米、高两三米的大冬青树上,长着一丛丛如指甲盖一般大小的叶片,墨绿色的叶片在阳光下油光发亮。“这个树桩是山上普通的冬青树,而这个枝条是‘龟甲冬青’。”刘应联说,龟甲冬青的枝条柔软、叶子小、生命力强,造型很好看,但本身植株矮小,不好造型,一般在绿化带中种植。为了结合两者的优势,他便试着将龟甲冬青嫁接在大型的冬青树桩上,成活后就有了现在这株高大青翠的冬青。“同行们都比较认可这株树。”刘应联笑着说。

在花木造型这条路上,刘应联也遇到过一些挫折,比如使用化肥导致死株、嫁接位置不对、销路不好等。“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遇到问题,就多学习,解决问题。”刘应联说,花木栽培的周期较长,往往要几年才能看到效果,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不断钻研、创新,才能持续进步,收获成功。

新闻延伸

带动江西老表发展花木产业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刘应联扩大花木种植规模后,时常到江西购买树桩。

“那时候主要是去江西景德镇、宜春等地买树桩。”刘应联介绍,“我跟着当地人去山上看,也告诉他们树桩应该从哪里切断、怎么挖才好种活。”就在这一来二去的技术交流中,他也带动了当地人种花木、发展花木产业。

“后来,除了我们到江西购买树桩,江西的花木商人也会来浏阳购买花木盆景等成品。”刘应联说,近年来湘赣之间花木行业的频繁交流,也是两地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有力促进了两地花木产业的共赢发展。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