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浸山水间,挥毫抒胸臆,墨韵见性情
□人物简介
李云峰,1967年生,笔名文峰,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浏阳画院原常务副院长,曾担任浏阳市老年大学国画教师十余年;自幼爱好美术,曾师从著名画家何亮先生,后相继拜齐白石纪念馆馆长汤清海、著名书画家洪丕谟先生门下,得名师点拨引领;从艺三十余载,擅长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作品多次获奖,部分画作被湖南国画馆等收藏。
“他画荷花,花盼叶顾,一气呵成;他画兰草,如剑出鞘,刚劲有力;他画游鱼,笔简意趣,生动洒脱;他画山水,气韵生动,奇诡多姿……”12月2日,浏阳画家李云峰的“松风问道”画展在浏阳市图书馆开展,同名画册随之出版,观画者众且好评不断。
“得古法,习他法,有自法。”从1985年开始习画,李云峰先后师从何亮、汤清海、洪丕谟等名师,潜心创作30余年。山水田园、花鸟虫草,李云峰不仅一直在精进画技,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更是用手中的笔墨描摹山河、抒发胸臆。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遵古而不泥
三十五年沉淀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寒冬时节,在室内隔着玻璃朝外看,李云峰的工作室——“松风堂”外的小花园仿佛也被蒙上了一层氤氲的水汽。在这样的天气里作画,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缓慢的时光,也让他想起最初拿起画笔的心境。而这一晃,便是35年。因为家中祖辈、父辈皆爱画画,耳濡目染中,李云峰便对画画产生了兴趣。真正入门,却是到了18岁。彼时,李云峰还是花炮厂的一名职工,擅长国画的何亮正是他的同事。于是,在花炮厂务工之余,李云峰便拜何亮为师。1985—1989年,李云峰一头扎在何亮的工作室学了四年绘画,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功底。
不久,李云峰考上了湘潭大学函授的国画专业,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让他很是珍惜在校的每一天。后来,他再拜齐白石纪念馆馆长汤清海为师,得到了汤清海悉心的指点。醉心笔墨的他开始大量临摹名家之作,从中汲取灵感。
“绘画的笔墨纸砚还能凑合,可画册却是奢侈品。”在李云峰的画案前,几本泛黄的年历挂在墙壁上。翻开细看,齐白石、吴昌硕等名家的画作映入眼帘。而这些别人不要了的旧挂历,于李云峰而言就是最好的“绘画教材”。在这里,他读懂了“吴门四家”的用笔,亦倾心于“扬州八怪”的不落俗套,同时开始吸收岭南画派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的精髓……
“世上的路千万条,唯独艺术这条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跋涉的过程中,李云峰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将空闲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磨练画技上。他认定生活才是创作的灵感源泉,经常一个人到荒郊野外去观花看鸟,将自己的所感所悟渗透在绘画之中。以墨随笔,以墨随色,加水淡而有神,加墨浓而有情,由此也练就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笔笔“老到”,真正做到了理(法)到、气(韵)到、趣(味)到。
细翻李云峰的画册,却发现他的画风十分“善变”:《九华山之天台》等系列作品,一改传统皴法,运用了西方绘画中块面和光面的处理方式,从而有了新的视觉效果;《九华山之栈道》,采取岭南画派的手法,计黑当白,使画中场景更加鲜活灵动;《墨荷图》在继承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文人画的韵味,使之具有雅俗共赏的意蕴;《松风问道》巨幅山水画,由五张四尺宣纸组成,尝试了有别于山水画的传统手法,或用线条,或用皴法,或用点法,同一幅画里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使得画面凝重同时也更具观赏性……
“中国传统水墨画相对重视师承观念,所以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追问画得像不像师父?而我,选择了画得不像。”从梦想当画家到今天,李云峰对于画画有自己的观念,那便是“不能重复别人,更不能重复自己”。遵古而不泥古,从传统中来却不能为传统所束缚,这样才走出了独属于他的路子。
览尽奇峰打草稿
哪怕是几片叶子也要观察清楚再下笔
“不太像画家。”在浏阳文艺界里,李云峰是个不事张扬的人,甚至于在朋友们的印象中他有些“另类”。而实际上,在画室画了35年的李云峰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对他而言,能一直画下去就是一大乐事。为此,他自诩有些“痴”。
这些年,为了画画,李云峰寄情于山水,专注于山水,为山水四处奔忙。他一直走在路上,前人走过或没走过的路,他都想去走一走。风雨、泥泞、荆棘……走走停停,兜兜转转,他始终在大地上寻找诗和远方。“搜尽奇峰打草稿”,每次远行的脚步都充满了艰辛。2019年,李云峰与友人跑到九华山去写生,兴之所至,一口气爬上了山顶,领略了一番“幸有我来山未孤”的感受。待写生结束,却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双脚怎么也不听使唤了。不得已,只能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地下山。下到约三分之一的时候,脚踝肿起来,几乎到了寸步难移的地步,最终只能请朋友连扶带架才终于下了山。
大老远写生回来,顾不上脚伤还未完全恢复,不能久站的李云峰搬把椅子就坐着画起来。画几笔挪动下位置,高处够不着,椅子上再加个凳子爬上去接着画。趁着这股激情,他一口气创作了一个九华山系列。
一支彩笔随心动,千里江山入画来。九华山这组作品风格洒脱大气,气势雄健,气息通透,气韵空灵。画里山石肌理清晰,那光从纸上透出来,映衬出山岭的明与暗;画里有风,那枝叶在摇、在动,草木似在点头微笑。
创作的过程中,前来观摩的朋友十分喜欢这组作品,一连说了几个“好”字。李云峰坐在高椅上,手中拿着画笔,当即与朋友探讨起了“计黑当白”的手法,探讨如何在墨法和笔法上表达山体肌理。这副“痴”劲儿,让朋友忍俊不禁。
“为了画一幅紫荆花,我特意跑到广东和香港去观察它们的枝叶细节。”手持一柄放大镜,李云峰自顾自地解释:紫荆花的叶脉走向不像普通的树叶那样分明,而是到了两边才逐次递减的。“不搞清楚的话,绝对不敢随便下笔。即使只是几片叶子,也怕闹笑话。”
画由品出,画如其人。画山水与花鸟的同时,李云峰也画人,一如他的一幅《一日禅》中的题字:笔笔入画笔笔难。然而,这条艺术的路再难,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坚持走下去,沉浸在这份“痴爱”之中。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