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诗人“梅”开二度
“所幸。在枕水而居的西塘古民宅/我找回五行中独缺的木/这些年,肉体有一钉一铁的锐痛/骨骼充斥钢筋水泥大厦的增生……”近日,由星星诗刊杂志社与嘉善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恋恋西塘”全球诗歌大奖赛公布获奖名单,浏阳诗人梅苔儿(张晓)以一组《西塘风物志》(组诗)从6219位诗歌作者,28000余首诗歌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大赛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3年前由诗刊社主办的首届“恋恋西塘”全国诗歌大赛中,梅苔儿就以一组《西塘走笔》(组诗)摘取了一等奖。在同一主题诗歌大赛中,两度荣获一等奖,这让梅苔儿颇感惊喜,也觉得别具意义。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人群中的观察者
不起眼的事物成灵感源泉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对于坐落在浙江嘉兴的西塘古镇,没有去过的人总是充满着诗意的想象。
西塘历史悠久,在唐宋时期便形成了规模的村镇。和西塘的迎面相逢,梅苔儿其实只有过一次,也就是上次来领奖的时候。时隔三年,再次在同一主题的诗歌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梅苔儿感到惊喜。而提到此次的获奖作品,其中还有一份情愫。
2017年,在参加首届“恋恋西塘”诗歌大赛时,梅苔儿重新开始创作才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时间的沉淀,加上对文字的敏锐把握,她的字里行间不仅有乡村的质朴,亦有她作为医生日日与中药打交道的气息。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让人震惊于她心中的才情,更震惊于那份细腻的笔触。也是在这个时候,梅苔儿被诗友告知了首届“恋恋西塘”诗歌大赛的征稿启事。可从未去过西塘,该如何写西塘?
“看似相距遥远,可是这遥远却可以通过文字联结在一起。”在翻阅了大量西塘的资料后,一组《西塘走笔》跃然纸上。几个月后,获奖消息传来,梅苔儿自己也大吃一惊。
去领奖的时候,她特意在西塘住了两天,这个古镇给了她更加饱满的感受。
她走走停停,观察沿街林立的商铺,迎风飘扬的店招,投射在地面、墙壁和路人脸上的光影。可对于一个诗人而言,所有的声影光色都会自动后退,吸引她的反而是那些别人不太注意的事物,比如一尊根雕,一个卯榫,一片瓦当,抑或一粒纽扣和一段廊棚。流光溢彩的绚丽里,它们保持着一种静默不语,因为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而有了走过万水千山的独特感。梅苔儿也在心里完成了一次文字的行走。“当时就下了决心,要好好为西塘写一组诗。这组《西塘风物志》陆陆续续写到今年才完成,只是没有想到再次获奖了。”
医生中的诗人
将职业所感融进诗歌
“写作的人,都是对此生心有不甘的人。”作家付秀莹的一句话,就像是说中了梅苔儿的心声。对她而言,读书写字可以弥补有限人生中的很多东西。
自小,梅苔儿便由外婆带大。因为外婆识字,小小的她不但在外婆身边完成了最初的启蒙,也对家中的藏书萌生了热爱。但凡有书的地方,便有她的身影,最后更是到了“但凡没有读过的书都要想办法拿到手”的地步。看得多了,自然也就萌生了写作的欲望。还在念中学的时候,她便在《长沙晚报》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太痴迷了,一心想要当个作家。”为了能专业写作,她甚至休学了半年在家写作。最终,还是在父亲的苦口婆心下重新回到学校。1999年,时年25岁的梅苔儿大专毕业,成为一名医生,却仍然对写作饱含热情。根据生活见闻,她创作了一本12万字的小说。故事取自生活并经过提炼与升华,因此,她对这本小说很有信心,“心里就盼着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的那一刻。”可这之后的十年,结婚、怀孕、生子等家庭生活让她停了笔。
“我认为文学本质上是我们想要表达与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以在有限的个体经验之外获得更多的生命体验。”2009年,梅苔儿家里购置了电脑,她在论坛、博客上结识了一群爱好文学的诗友,以探索诗歌为往来,梅苔儿重新拿起了笔。
“此刻,听诊器像失聪的耳朵/她的嘴微张着,头歪向靠窗那边/我用手搭过她的脉,还温热……”这首《过客》是梅苔儿的组诗《在人间》中的一首。行医的过程中,她将职业场景中的所想所感写进诗歌里,既睿智又满怀医者仁心的悲悯。让人惊奇的是,艾草、桑葚子、夏枯草、当归等各类中草药,在她的笔下也有了灵魂,“仅仅是写中药,都写了两百多首。”
行走在乡村中,梅苔儿感觉自己的人生因为文字有了另一重别样的感受。四时之景、人间悲欢,在别人看来的寻常人与寻常事,却是她可以用文字去经历、去探险的。不过,更多的时候,她认为文字更像是一种质疑与对话:“文字就像一味灵药,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让你不停追问生活真正的意义。
人物简介
梅苔儿,女,本名张晓,1974年生,浏阳柏加人,职业为医生,是湖南省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其作品近年来发表于《新华文摘》《诗刊》《飞天》《诗探索》等专业文学期刊,曾获得首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第四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致敬海南——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诗歌大赛三等奖等诸多奖项。
根雕物语
我在一片密林驻足
刮骨的刀,砍柴的斧头,裁春风的剪子
有人整夜复制它们的手势和声音
时光如此青葱——
峰峦起伏,鸟雀鸣叫,百兽出没
内心震撼于雕刻之物的博美
人物,动物,器物
所长,所短。所大,所小
——天生我材
我闻到木质的味道
安详,绵密,警醒
还保持着柔韧的弧度
真好,风送过来大片植物香
真好,一块枯木驮起了整座森林
根雕馆。游人熙攘
我忽然有过一刹那的恍惚
我们都走在枯朽的路上
人间辽阔。却找不到一双手
为我们雕刻一次
在西塘,木头何其有幸。遇见张正①
遇见一生最美的契机
它们重新换骨,再度醒来
①张正:浙江西塘张正根雕艺术馆创始人,艺术馆共收藏了张正根雕作品一百余件。
卯榫记
所幸。在枕水而居的西塘古民宅
我找回五行中独缺的木
这些年,肉体有一钉一铁的锐痛
骨骼充斥钢筋水泥大厦的增生
磨斧头的年代,木头应运而生
而以后的岁月
斧头被堆积的木屑掩埋
木头却被美学赋予长久的内涵
何其美!何其契合!
木质的香味一点点围拢过来
融入鼻息,肌肤,脏腑。安静而甜美
眼睛和语言
镌刻在镂空的小木窗上
我看见小兽奔跑,花朵盛开
我听见百鸟齐鸣,稻子灌浆
刷过了三遍桐油的杉木门
还留着木匠师父起墨的纹理
仿佛人间万物复苏,皆是命里注定
一进,三进,七进
应该有无数木楔子
守着狭长幽深的古宅,夜不成寐
应该有建筑历史的碎片
等着一枚卯榫,为它们授勋
续命。还原古老艺术的真身
(《西塘风物志》组诗节选)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