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伏镇贫困户搬出深山住得安稳
生活有了奔头,张能顺干起农活也更加起劲。记者张迪
盛夏的龙伏镇石柱峰村,到处郁郁葱葱。从村部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前行,美丽的凤凰山很快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
“快来,快来,屋里请!”6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能顺停下手中的活,把我们迎进去。他的妻子徐荣妃端出几杯茶来,山泉水冲泡的茶叶茶香四溢。
“老张,种养结合干得咋样了?”同行的镇干部问起。“5亩一季稻生长正旺;4头牛、3头猪、40多只绿壳蛋鸡长势良好,马上就能上市销售了。”张能顺啜了口茶,喜悦之情写在脸上。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方平
搬出深山,发展种养产业
石柱峰村位于龙伏镇东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地形地势复杂,山多地少,村民居住稀散偏僻。受山区自然条件的制约,此前村民们的收入普遍不高。张能顺一家5口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我们老房子还要往山上走2里路,摩托车都进不去。”指着屋后层峦叠嶂的大山,张能顺感慨万千,“交通闭塞,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制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6年,张能顺一家5口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年5月,他们家启动易地搬迁。短短5个多月,一栋127平方米的新家就全面完工了。“两卧一厅一厨一卫,当年年底我们就搬了家,在新家过了年。”
各类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前庭后院收拾得干干净净……张能顺说,这是他此前不敢想象的。“党和政府帮了我这么多,自己还不努力,那不成了‘烂泥扶不上墙’。”2017年开始,张能顺就一心扑到了产业发展上。
“搬到新家,离集镇近了,买点什么、卖点什么,都方便了。”张能顺说,自己养牛、养猪干了大半辈子,就决心在这方面做文章——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发展肉牛养殖、生猪养殖和一季稻种植,打造循环农业。
坚持种养结合,顾客找上门
有了发展方向,还需要启动资金。为了帮助张能顺解决资金问题,驻村帮扶工作队主动找上了门,帮他办理了3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
这可帮了张能顺大忙,他购买了两头小牛,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很快,他的肉牛养殖就正式开始了。以此为支撑,他还适度发展起生猪养殖和一季稻种植。
“养殖产生的粪便用于一季稻种植,一季稻产生的稻谷、秸秆等又能用于养殖。”张能顺说,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减少了污染,一举两得。
坚持种养结合,张能顺养殖的肉牛、生猪,种植的一季稻品质很好,不少顾客上门求购。2017年,张能顺通过发展产业就赚到2万多元,加上其他扶贫政策的支持,那一年他们家顺利脱了贫。
“去年,我又增加了养殖项目。”张能顺说,村上引进产业帮扶项目,免费发放绿壳蛋鸡,免费提供生产物资,全程技术指导,他第一个报了名。“一共50只绿壳蛋鸡,靠着卖绿壳鸡蛋、卖土鸡,年底这一项赚了5000多元。”除了种养结合发展产业,张能顺在奋斗的路上总是乐此不疲奔跑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上好竹笋,每年9月到12月,他都会骑着摩托车将制作好的笋子送至浏阳城区销售。“一年下来可增收8000多元。”“加上出栏两头牛、三头猪,去年一共赚了5万多元。”张能顺掰着手指告诉记者,除去2万元的家庭开支外,他自己存了3万多元。
“不愁吃,不愁穿,每年还能存几万元钱,这就是我们的小康生活。”说罢,张能顺爽朗的笑声又在客厅里响起。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