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笔耕不辍,公开发表350万字
那时,我经常能听见自己踏响小巷的石板路的声音,有时听到巷子的人在用浏阳土话说话,竟是那样干净和清脆。小巷的两侧多是木屋。封闭的小巷保守不住山城水乡的秘密,木板缝隙间的光亮透露了河流的存在。清澈的浏阳河水从东向西,缓缓流淌,青如罗带,婉约恬静的淑女……——摘自散文集《梧桐夜雨》中的《留住乡音》
“于我而言,只有浸润于万卷书香的萦绕之中,那颗在喧嚣尘世中忧馋畏讥、略显疲惫和萧然的心,才会慢慢沉静,沉静成万顷黄沙怀抱里那一汪静影沉璧的月牙清泉。”
从1985年开始算起,张星波的写作已经持续了34年。近日,他的又一本散文集《梧桐夜雨》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350余万字,并先后出版过四本散文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约有八成作品是为其所生活的浏阳而写。“人生有梦总是美好的,而我一直在追逐自己的写作梦。而脚下的这方热土美丽富饶,生于斯、长于斯,理应回报于斯。”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
坚持创作
34年发表作品350余万字
拆开印刷厂发过来的快递包裹,一股油墨味扑面而来。对于75岁的张星波而言,这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五个孩子”——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个人散文集《梧桐夜雨》。文稿付梓,有忐忑不安亦有小小的欢欣。
这20万字,选辑的是2015年至2019年来在全国各级报刊上公开发表过的部分散文习作。对于文学,张星波直言自己是名“超级粉丝”。这个文学梦,就这样做了一辈子,新作出版不是起点,同样也不会是终点。
张星波一岁时父亲去世,六岁时母亲亦过世,随后跟随姑母长大。在坎坷的人生际遇里,亲友们给予的那份温暖他感念在心,由此也拥有了一颗对世事极其敏感的心。高中毕业后,张星波前往张坊担任代课老师,工作之余便活成了一个“文艺青年”——写写画画,也给报刊杂志投稿,以此来充盈那枯燥单调的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是文字抚慰了我。”
随后的十余年时间里,张星波的工作、生活都有了很多变化,先后调至古港磷肥厂、浏阳县总工会工作。然而,没有改变的则是他对文字的那份热爱。1985年,一篇署名“张星波”的小小说发表在长沙市总工会的内部刊物上,在总工会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随后,一发不可收拾:窗前一桌,桌前一人。台灯下,那汩汩而出的灵感便化成了或激昂或恬淡,或欢喜或惆怅的文字。随即,便有文字不断见诸于《长沙晚报》《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报》等报刊杂志,并于199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老树下的话题》。
“我的一生平凡如草芥,但多年的漂泊、闯荡、抗争与沉浮亦是人生的风景。这一路之上,尽我所能以我手书我心,先后发表了350万字。”退休之后,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读书写作,张星波更加勤奋了。山水风韵、文化渊源、先贤踪迹、人生感悟……从2002年开始,张星波便结集出版了《千年浏阳河》《月下渔火》《日暮乡关》等散文集。
“对于我而言,读书写字不仅是兴趣更是一种习惯,希望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张星波说。
根植家乡
八成作品携带“浏阳元素”
“梅花巷历史悠久,明嘉靖《浏阳县志》早有记载。它南起粮仓街(今人民东路),北至圭斋路,全长206米。古巷最宽处约4米,最窄处仅2米。原以巷内宋家大屋种有多株名贵梅花而命名。谭、宋两家名门望族的大屋均建于古巷左右两侧,为祠宇式砖木结构建筑……”
“浏阳河自东向西,一路欢歌而来。在普迹驻足流连,浅吟低唱。普迹,注定像一册线装诗书,任何时候翻开,都水汽氤氲,诗意盎然。”
《古巷春晓》《“线装”的普迹》《道吾问禅》……在《梧桐夜雨》一书之中,张星波花了大量笔墨来写浏阳的人和事,这使得他作品中的“浏阳味儿”格外浓烈。平日里,见诸于报端的各种文字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烙印,时常有读者赞叹:可不是么,这么多记忆是老浏阳才有的。对此,张星波坦言:“生于斯长于斯,烙印自然也是属于浏阳的。”
升平街、周家巷、梅花巷、唐家洲……从幼年时代开始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求学与工作的缘故,张星波搬家的次数比较多。对于浏阳这座城的变迁,他有着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敏锐。浏阳的地理位置、来历,“流羊”的传说等浏阳概况,以及浏阳的名山、名水、古迹名胜、名产和名人等等,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2017年,市作协主办的《文学大讲堂》在卡乐书城开讲,张星波便以《山水浏阳美丽家园》为题,为数百名读者讲述了浏阳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板书之上,脉络清晰,可谓是信手拈来。“水门口的沧海桑田,千年古县浏阳的年味,清风明月此长留的状元洲……如果不熟悉,是无法了解得这么细的。”听众里,亦有六七十岁的老者,听完张星波的讲述,满是回忆与感慨。
在一个个地名与物事之外,张星波的散文中讲述得更多的是人,有“林业站的老陈”,也有嬉戏状元洲的儿时小伙伴。这份生动与深刻,多是因为生活的积累。
“读他的散文,使我们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山里的时刻,回到了亲情的怀抱之中。我以为,张星波的散文就内容言,有这么几个明显的特点:淡定典雅。情真意切的娓娓叙述蕴含了人世的隽永,亲情在不经意的文字表述中饱含激越。”曾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字。
“如果说,每名写作者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土,那么我的乐土就是家乡浏阳。”在自己的笔下,张星波将那份骨子里的热爱在不经意间带出来了,人物的精、气、神自然也就跃然纸上。在他看来,浏阳这片广袤土地上的青山绿水与人文历史都成了自己写作取之不竭的素材。
“它们是我熟悉的题材,写起来也就自然。”34年的写作,公开发表的350万字里的“浏阳元素”占了八成。对于自己以后的写作之路,这名七旬老者表示,写不尽的浏阳——生于斯、长于斯,理应回报于斯。
【人物简介】
张星波:1944年生,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荣获“浏阳市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1985年起开始写作,至今已经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600余篇约350万字发表于各类报刊,出版散文集《老树下的话题》《千年浏阳河》《月下渔火》《日暮乡关》等。
编辑:戴鹏